论广州开发区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论广州开发区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

林伟华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对广州市开发区体育公园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广州市开发区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应该从以人为本的生态观的视角,塑造体育主题,突出特色,从而用新的绿色生态理念指导生态体育公园沿着生态、人文的方向可持续发展,将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对体育公园进行规划设计。

关键词:体育公园;生态;开发;建设

引言

近些年来,上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已经开发建设一批集体育、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的体育公园,其他各地体育公园也呈现出兴盛发展的态势。这些公园不仅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很好的发挥起营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功能。当前我国体育公园建设初具规模,体育公园建设同体育运动事业发展初见成效。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1自然资源优势

黄浦区是依托广州开发区成立的行政区。广州开发区坚持生态第一原则,严格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和绿化植被,结合现有地形、水体设置生态透水或架空的人行步道,遇树绕路、遇水架桥、依山而建,,不占用建设用地建设绿道,因地增种花木,实现四季花开不败,处处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并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自然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些可以在这样风景如画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中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体育公园,那么不仅有利于黄浦区社会的文明发展、城市的进步,还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1.2人文资源优势

广州开发区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区域,区内人口大多为企业职工。一直以来,区管委会十分重视全区体育文化建设。2010年,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建成141公里的绿道,将体育公园、NBA球馆、香雪公园等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以及新城建设节点连接起来,形成集交通、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绿道示范带,并逐步打造高水平、全覆盖、网络化的绿道体系,实现科学城绿道网格化,构建四通八达的生态绿道。绿道的建成吸为日后开发区引进国际自行车比赛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以上各运动项目的推广,在开发区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开发区体育公园的发展奠定了人文资源优势。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2.1体育公园数量少。

开发区的公园总数很多,公园内具有健身器材的也为数不少,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公园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民众对于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推广发展体育公园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培养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2群众体育发展不均衡和竞技体育十分薄弱。

黄浦区成立后,区内体育人口分布不均,体育意识、体育素质和体育消费观念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因受各方条件限制,体育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由于区体育机构组建较晚,竞技体育一直未能有效发展,体育人才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县。因此,即使建成了体育公园的载体亦无大量的使用人群。

2.3体育项目缺乏特色。

体育公园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体育项目设置,而合理的项目可以影响体育公园未来的使用情况。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公园在运动项目设置上较为单一,常见的有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然而,这些体育设施往往将大多数以健身、休闲体育为主的人群拒之门外,尤其是老年人这种特定人群。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些运动强度小,方便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气功、毽子等中国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然而目前的体育公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使得体育项目缺乏特色,公园本身也毫无新意。

3.体育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如今,城市的空间环境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正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活动空间。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恰恰能为体育运动提供一个有氧的、绿色的活动空问。而以往的体育公园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很好地处理体育与生态的关系,也难以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的作用。因此,将生态规划思想和方法引入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综上所述,将生态规划思想应用于体育公园设计势在必行。

3.1体育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法

3.1.1公园规模合理。

选址普惠全民体育公园的选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对其选址时一定要从公园定位、现有生态环境状况来考虑,并使其积极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体系之中。首先,应遵循上位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绿地互动,共同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其次,应当考虑结合当地已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规模方面,体育公园应当考虑服务城市人口、兼顾旅游人群,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对于大型体育公园的规模,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的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建设,充分考虑未来可承办的赛事等级和服务的人群。

3.1.2增添绿色项目。

突出生态主题体育公园应以体育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因此在设计上要合理地安排设置体育项目。如针对竞技体育可设置体育场馆,而针对老年人、儿童则应设置草坪、步道、健身器材等。另外,一些体育项目设置时要考虑与公园自身环境的结合,如滨水公园可设置水上项目、地形起伏的公园可设置户外体育项目,从而实现体育运动与生态结合,使得参与者能够在环境优美的绿色环境中达到锻炼身体和愉悦心情的双重目标。在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之后,人们希望在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体育公园应当设置更多的户外体育健身项目,倡导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体育观念。

3.1.3人文与生态结合。

文化与体育共生,俗话说文体不分家,文化与体育历来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当注重开发与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许多城市一直延续着诸如舞龙、舞狮、秧歌等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运动,同时这些体育运动背后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规划设计体育公园时,可将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入到体育公园的设计当中。在具体实践中,可为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开辟场地和公园空间,或在景观和小品规划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再者可将当地原有的人文资源与现代运动和景观相结合。广义的生态不仅只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体育公园不仅要发挥绿色生态的价值,更要弘扬人文和社会价值。

3.1.4均衡生态绿地和体育设施用地。

营造生态格局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往往受其功能的影响,而当前的规划设计中通常突出其体育场馆并将其作为公园中心。这样的布局方式对自然生态影响较大,不利于公园生态格局的营建。因此,公园总体布局应当从生态角度出发,规划者首先要考虑游客的行为活动方式对体育设施与生态景观的不同影响。其次必须合理的划分公园用地,使得游客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至伤害到周围的生态环境。最后通过对这些生态空间的布局规划,使绿色空间、运动空间得以协调布局,以更好的营造可持续的体育公园环境。

4结束语

目前广州开发区的体育公园,尤其是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和发展速度都还很缓慢,建设和开发体育公园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结合开发区的地域特征、体现开发区特色,这样一方面更契合开发区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发挥体育公园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将体育公园作为体育旅游资源的时候,独具开发区特色就意味着不容易被模仿,才会有更强、更长久的吸引力,并且尽可能的保留原生态地形地貌,保留原生态。

参考文献:

[1]王丽莉,刘英杰,马楠.厦门市体育公园建设发展的SWOT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2

[2]徐征.中国城市体育公园空间布局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7

[3]赵剑锋,高朦.体育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