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析大肠黑病变3例

杨晶(大连市旅顺区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41)

【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4-030-02

大肠黑病变是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该病的人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文献报道大肠黑变病是大肠癌的一种危险因素,该病逐渐引起关注。现将近期本院结肠镜下发现的3例大肠黑病变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1,男性,57岁。主诉便秘、腹痛、腹胀,平素长期服用番泻叶2年。患者2,男性,72岁,腹痛、黏液便,间断服用果导片及中药(具体不详)12年。患者3,女性,38岁,便秘,肛门坠胀,长期服用排毒茶及间断服用番泻叶,服用时间为3年。

1.2结肠镜诊断结果患者1结肠镜检查进镜70cm达回盲部,唇型回盲瓣,阑尾开口清晰,退镜观察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呈棕褐色花斑样,如虎皮状,表面光滑,蠕动尚可。病理报告:黏膜及黏膜下层见大量吞噬黑色素颗粒细胞及炎细胞,其他未见异常。

患者2结肠镜检查:进镜80cm至回盲部,唇型回盲瓣,阑尾开口清晰,退镜观察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光滑,血管网清晰,无糜烂及溃疡,直肠黏膜呈淡褐色花斑状。病理报告:黏膜腺体轻度增生,间质中大量炎细胞浸润及色素颗粒沉着。

患者3:大肠黏膜呈全结肠弥漫黑色颗粒状色素沉着,其间可见乳白色网状黏膜,整个肠黏膜面龟背样改变,伴单发结肠息肉。病理报告为光镜下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固有膜内密集分布巨噬细胞,胞浆内充满黄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染色呈阳性,符合MC改变;息肉处活检为炎症性息肉。

1.4治疗方法(1)停用蒽醌类泻药;(2)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多饮水,多食高纤维食物,忌辛辣食物;(3)药物治疗:用对大肠黏膜无刺激性的泻剂。

2结果

2例患者半年后复查结肠镜,痊愈1例,1例黑变程度减轻。

3讨论

大肠黑变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有关,包括番泻叶、通便灵、麻仁润肠丸、大黄等。且黑变程度与服用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

大肠黑变病的发病机制综合归纳主要有:(1)滞留学说:即与慢性结肠梗阻有关,由于慢性梗阻致食物残渣滞留,蛋白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2)吸收学说:即结肠吸收了肠道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或结肠排泄色素颗粒的能力降低所致。(3)刺激学说:即由于泻剂中含有树脂性物质的刺激,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后沉着于肠固有层,被吞噬细胞吞噬所致。(4)损伤学说:即泻剂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损伤的细胞被固有层中的吞噬细胞吞噬,这些大细胞浆中色素团使肠黏膜表现为黑色。(5)酶异常学说:即在一些人的肠黏膜下神经丛中有异常酶的存在,泻剂激活了这些酶的活性,从而使色素积聚、神经功能紊乱等。

大肠黑变病与结肠癌和息肉的关系,大肠黑变病常伴有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Morgenstern等统计511例大肠癌切除标本中9%伴有黑变病。国内报道,32例大肠黑变病中,并发结肠癌2例,结肠息肉4例。Nusko等回顾性研究2277例大肠镜检者,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与长期服用泻药或大肠黑变病无关,但长期服用泻药患者患腺瘤样息肉的危险性增高。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增加大肠腺瘤发生的机会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由于大肠腺瘤有一定的癌变率,故对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的患者应定期行结肠镜检查,以确定是否有息肉或癌变存在,及早得到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何代文.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316-317.

[2]李静怀,张书文,任明德.第八届东北三省消化系病学术会议资料.哈尔滨,2003:109-110.

[3]MorgensternL,ShenmenL,AllenW,etal,Malanosis,coli;Changesinappenrancewhenassociatedwithcolonicneoplasia,ArchSurg,1983,118(1):62-63.

[4]李凤玲,韩玉山,杨健.结肠黑变病内镜检查分析.中国综合杂志,2003,19(3):256-267.

[5]NuskoG,SchneiolerB,MullerG,etal.Retrospectivestudyonlaxativeuseandmelanosiscoliasriskfactorsforcolorectalneoplasma.Pharmacology,1993,47(suppl1):2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