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研究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研究述评

阿热依·仙布汗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王思斌,2012)理应积极介入社会救助当中,努力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嵌入与延伸。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社会报》、《社会工作》这两份社会工作领域的代表性报刊2007—2016年刊文进行分析,尝试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研究述评;介入研究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受其影响,社会救助也遇到了巨大挑战,在价值取向、政策规范、救助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面临重重困境,给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实践而言,社会贫弱群体的救助需求、社会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政策释放的制度空间,不断促使着社会救助实践的转型。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王思斌,2012)理应积极介入社会救助当中,努力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嵌入与延伸。

一、社会救助的定义、社会救助的层次

1.社会救助的定义

由于社会救助具有救助项目的多样性、救助责任的多重性以及救助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国际上并不存在严格统一的社会救助概念。从《中国社会报》、《社会工作》等报刊的刊文来看,我国学者在界定社会救助概念时,均从救助对象、救助方式及救助责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大体上可以归纳认为,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予以的现金、实物或服务的支持与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2.社会救助的层次与特点

孙莹(2015)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理念、目标和策略》一文中认为,社会救助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发展性救助,最典型的做法是在社区平台建立服务传递体系;第二是预防性救助,即基于社会风险防范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灾害预防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等;第三是补救性救助,主要是指保生存的救助。

刘喜堂(2015)在《社会救助工作亟须社工介入》一文当中梳理了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重物质、轻服务,主要关心的是救助政策能否落实到位、救助资金能否及时发放,对非物质类救助则“无暇顾及”;二是托底线、保生存,重点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还顾及不到救助对象的个人发展;三是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包揽了主要责任,社会参与严重不足,社会救助成了政府唱“独角戏”。这些问题使得社会救助制度的绩效“大打折”。同时他强调,正是因为上述特点,引入专业社工,拓展服务内涵,推动社会救助从政策型救助走向法治型救助、从管理型救助走向服务型救助、从生存型救助走向兼顾发展型救助、从单纯政府救助走向多元化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

学界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均认为是重要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学者对于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和功能分类尚有不同的论述。有从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流程当中看社会工作的角色与功能,有从与案主的关系等角度来论述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角色。

贾维周(2008)在《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一文当中认为,尽管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断增加,服务对象不断扩展,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解贫救难始终是其崇高的专业使命,贫困弱势群体始终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也在社会救助政策传递、贫困群体利益维护与倡导、贫困对象问题解决和需求满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东华、贾英、陈晓鸿(2010)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功能和优势》一文中认为,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主要包括:设计和修订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地实施社会救助政策;促进救助对象自强自立,缓解政策依赖;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解决救助对象问题,满足救助对象需求。

王思斌(2015)在《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一文中认为,社会工作促进服务对象的能力提升服务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帮助他们提升适应困境的能力、在困境条件下生活的能力和走出困境的能力等,而后者的内容又是多样的。对救助对象进行心理疏导服务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落入困境后心理落差的处理,帮助受助者对落入困境原因有客观认识,对其走出困境的迫切心情和实际可能性之间非衔接关系的处理等。同时,他强调,在社会救助服务中,资源链接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社会工作者要链接可能支持救助对象走出困境的各种资源,便要了解救助对象的潜在资源系统。在宣传倡导方面,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服务对象适应新处境、走向新前景的行为的倡导,即引导他们尝试那些对他们更有利的行为;二是向社会倡导支持救助对象的行为,为救助对象的生活建立较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向政府倡导新的政策。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视角和实现途径

王婴(2014)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不同视角》一文中结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办法》的第五十五条第一次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应起到的作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王婴(2014)认为,这其中所提到的种种专业服务,本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看家本事”,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对待社会问题、服务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传统行政服务的不同视角。她强调,首先,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会以更全面的价值理念来理解和界定谁是社会救助对象。其次,社会工作可以更加全面地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最后,在提供专业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始终秉承从理解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的专业价值观。

张艳(2013)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的途径》一文中认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的措施和途径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引入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社会工作理论,丰富社会救助理论体系,拓宽社会救助思路。第二,引入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专业支撑,提升社会救助专业化水平和救助实效。第三,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介入社会救助实践领域,全面提升救助效能。

王婴(2015)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渠道》一文中认为,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方面,需要做好四个保障。首先是制度保障,出台相关政策建议,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途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规范起来。其次是资金保障,政府建立资金保障制度,除了政府购买服务外,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社会工作服务。然后是人才队伍保障,培养一批专门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最后是宣传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在做好四个保障的基础上,可以突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个性化突出问题。第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过程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第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形成稳定的项目化团队。第四,建设社会救助服务领域规范合理的督导和评估队伍。

参考文献

[1]孙睿雯.受暴妇女社会救助服务整合与提升——基于灵性社会工作视角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2,(07):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