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化语文美育教育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关于生态化语文美育教育的探讨

刘品

江苏洪翔中学刘品

教育生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最初,美国学者沃勒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美国教育家劳伦斯•A•克雷明才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教育生态学开拓教育理论的新视野,给我们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有的学者提出:生态化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上升到一种文明观的教育。……作为一种文明观,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性质。”

笔者认为,生态化作为一种方法论性质的工具,对语文美育大有裨益,它把语文教学放置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广泛关联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为学生营造诗意的心灵“栖居”。

一、关于生态化语文美育原则界定的探讨

生态化是前苏联学者创用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美育,用蔡元培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语文美育,“就是探索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美学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施用美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情,使学生具有美的创造力,以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生态化语文美育原则是以人的生命发展理念为指导,把生态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生态性、和谐等基本理念运用到语文美育之中,建构学生和谐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准则。

二、关于语文美育定位的探讨

1、语文美育的本质是学生的生命发展

当前,现代人的身心承载着太多的控制与强迫,显出了越来越多的“无能感”,在精神上,现代人比以往病得更加厉害!人常常成了科技“座架”上的忙忙碌碌的小虫;人的心灵深处往往形成“精神污染”,造成关系紧张,精神颓废,心理生态严重失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学生成了“知识容器”,心理生态损伤最为严重。当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语文美育担负着学生的心灵舒张和生命发展的使命,

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语文美育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生命教育。然而,传统的语文美育更多关注美育客体的探讨,而审美经验论告诉我们:美感的发生“不能仅仅看作是对某一具体的直接反映,而是要借助审美主体的一定心理结构作为中介”,审美心理的生态性对审美效性至关重要。语文美育必须重构学生的生态自我,和谐学生的生命发展,让他们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所以,语文美育的范式必须革新,美育视角必须着眼于学生心理生态的平衡和学生的生命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语文美育的目标是培养“生活艺术家”

语文美育是培养“生活艺术家”,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需要,

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语文美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语文美育的重点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语文新课标有关语文美育的要求主要有: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在“基本理念”部分,规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部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总体而言,语文美育的重点目标是“审美能力”的建构。

语文教育承载语文美育目标,它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它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首先,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正是形成阶段,所以语文美育必须关注他们审美趣味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自信心,热爱生活。其次,初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较小,语文教育没有必要拘泥于教材,学生的美育发展空间较大,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指导他们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建构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指导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总之,语文美育没有“应试教育”的紧箍咒的束缚,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培养的是“生活艺术家”。

三、关于生态化语文美育应用原则的探讨

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生态化语文美育的和谐境界。生态性是语文美育的基础。

生态性原则是指语文美育的手段和工具必须具有生态性,为缓解学生的心理创伤,提高他们审美感悟和审美创造服务。

教育的本质即人的生命发展,而“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意味着成长的个体在种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愈益自主、自觉和自信,亦即意味着主体……心理构成要素的发展”,而心理构成要素的发展与心理生态性密切相关。相对教育生态学而言,“应试”教育“实际上是片面地把人作为劳动力资源加以开发,说到底是把人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加以开发,以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工业文明观指导下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片面的开发和利用了人的自身”。同样,“应试教育”的语文美育,其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等,都是或多或少是为工业文明进行中的人服务的,忽视了人类肌体和心理的生态性。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育必然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生态性需求。然而“人类肌体和心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文明对人自身自然的片面要求,教育又片面地参与其中,所以往往也导致人们自身的‘生态危机’”。生态化语文美育方法正是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性原则理应是生态化语文美育方法的首要原则。学生只有具备心理上的生态性,才能在愉快中审美,才能进入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生态性原则主要表现为:(1)手段和工具生态性。作为语文美育的方式,不管是情境法、美读法,还是作文法,其载体的本身——也就是情境、朗读、作文的本身,必须具有生态性,符合学生心理生态和心理和谐,否则便会产生负反馈效应,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2)宗旨和目的的生态性。生态化语文美育是美的教育,是人的生命教育,它是建立在生命发展观的基础上,寻求生命的和谐、人生的愉快与激赏、生活的乐趣与美的感悟、美的创造。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生态化语文美育的外在形式。形象性是语文美育重要手段。

生态化语文美育必须以形象说话,形象是语文美育的外在手段,“语文美育的显著特征即在于它审美观照上的形象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形象说话,让学生在形象之中体悟美,切记空洞说教,那样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

生态化语文美育必须符合美育的一般性原则,因为“美育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人”。在生态化语文美育之中,形象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是由师生共同创设的,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良好的形象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正反馈,是一种和谐之美;反之,不良形象只能产生负反馈。在生态化情境美育法中,形象具体表现为:物质情境的形象性、多媒体创设音像情境的形象性、精神情境的形象性等。同样在生态化朗读美育中,形象具体表现为:节奏和停顿的形象性、语音和语速的形象性、语调和语气的形象性以及配乐的形象性等。

3、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是生态化语文教育的心理基础。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如果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可怕。“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生态化语文美育方法的应用必须以真诚的情感为支柱,“真诚的情感是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的第一要求”。语文美育必须以情感染学生,否则语文课是很难上下去的。

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必须以情感作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情感去教育、激励、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审美感悟。语文教材中的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超越理性分析,启发学生充分感知文章情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生态化语文美育的情感原则伴随美的激赏始终,主要表现为:(1)情绪感染。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满是感情的语言、表明爱憎的表情、动作以及多媒体音像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联想与想象,让他们去初步体味美的所在,沉静在美的氛围之中;(2)美与生命感悟。学生在教师的情绪感染之下,情感伴随理性驱动,唤起了对美和生命的感悟,获取情感自由和心灵的体验;(3)心灵共鸣。心灵共鸣是指师生在美与生命感悟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经验与作品情意高度一致,主体处于兴奋状态,“物我同一”,“人我同一”,是他们心灵际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