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素珍赵丽萍

王素珍赵丽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人民医院神经科山东济阳2514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269-02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12例,观察组118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以及神经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SAS、SDS以及NFA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摆脱不良情绪,并促进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是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脑梗心理护理

脑梗死常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发病急骤,患者很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损害,甚至诱发其他疾病而影响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和康复。本研究通过对118例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12例,男76例,女36例;年龄(58-82)岁,平均(65.47±7.8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96)h,平均(65.04±10.86)h;梗死部位基底节34例,丘脑22例,脑干15例,脑叶11例,多发性脑梗死30例;合并高脂血症67例,高血压63例,冠心病45例,2型糖尿病4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中专72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118例,男80例,女38例;年龄(57-84)岁,平均(65.25±7.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96)h,平均(65.22±10.73)h;梗死部位基底节36例,丘脑23例,脑干16例,脑叶12例,多发性脑梗死31例;合并高脂血症71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47例,2型糖尿病4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级中专76例,大专及以上11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疾病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帮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给予患者正确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以及术后康复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更加细致而耐心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空气清新,一方面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空间,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生活的热爱,促进身心的康复。患者入院以后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感受,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慰。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以及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使其认识到心理状况对于疾病恢复的影响。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和治疗中,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以及心理的护理和支持,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或者是成为家庭累赘而被家属厌弃的情绪[1]。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适当的娱乐方式,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2],放松身心,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缓解不良情绪。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通过病人之间的交流,帮助患者坚定治疗的信心。

1.3观察指标于患者入院时以及护理干预4周后分别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其不良情绪进行评价;使用NF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SAS、SDS以及NFA评分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上述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及神经功能评价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干预前相比P<0.05

3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梗塞发病率逐年增加,不仅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脑梗塞患者一方面担心自己无法康复,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成为他人的累赘,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此,我们对118例脑梗塞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

在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治疗环境以及社会支持。安静、舒适的病房可以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脑梗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经济方面都需要家庭的帮助,这个时候很多患者会担心被家人所厌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3]。护理人员应积极地调动家属的能动性,教会家属如何正确的照顾患者,消除患者的落寞感,帮助其坚定治疗的信心和愿望。良好的沟通是一切治疗和护理的前提,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娴熟的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储备获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允许患者合理宣泄情绪,并对其表示理解,给予良好的心理疏导和安慰[4]。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护理人员应掌握好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早期要让患者尽快的进入病人的角色,正确对待疾病,消除恐惧;随着病情的稳定,要树立患者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其主观积极因素,最大限度的恢复各项功能[5]。

本研究中经过心理护理的患者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摆脱不良情绪,并促进患者康复,心理护理是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春.脑梗塞的家庭预防及心理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1):198-199.

[2]雷春玲,李艳.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3):73-74.

[3]张俊娥,蔡丽娥,苏永静,等.脑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负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14-17.

[4]占建华,章金辉,李水法,等.心理疏导疗法在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对行为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587-590.

[5]奚惠星,脑梗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