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湿化的管理现状

/ 3

人工气道湿化的管理现状

仲芬芳

仲芬芳(江苏盛泽医院江苏吴江215228)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030-02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道湿化管理

人工气道建立后,均要求保持良好的气道湿化。如何管理好人工气道的湿化,一直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气道湿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现将人工气道湿化管理的现状及操作简要综述如下。

1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

1.1湿纱布覆盖法杨香莲[1]等认为湿纱布应做成罩状,置于距人工气道口一定距离,湿化充分又不会减少有效通气面积,且吸痰时不必反复取走湿纱布而减少污染。

1.2间断推注湿化法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湿化液,去除针头后,每1-2h向气管内滴注3-5ml。间断推注法[2]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气道的干燥失水,但不能满足气道持续湿化的要求。由于刺激性的咳嗽把部分湿化液咳出,影响了湿化效果,使痰液变得粘稠甚至结痂不易咳出,使得吸痰次数增加,时间延长,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1.3持续气道湿化法(1)一次性输液器持续湿化法:刘熙婵[3]应用输液器减去头皮针将头皮针管接入气管切开内套管4-5cm,调节速度2-4滴/min,24h持续湿化气道,方法操作简单,适用基层医院。(2)微量泵持续湿化法:张红霞[4]将装有湿化液的50ml注射器、微量泵、一次性延长管、一次性头皮针,按常规静脉注射方法连接好,剪去头皮针的针头,将头皮针的细管置于气管套管内3-5cm,24h持续均匀的向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5-10ml/时。(3)输液泵持续滴注:原理与微量注射泵相同[5]。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可明显减少痰痂的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等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并使吸痰次数减少,减轻了因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缩短低氧血症持续的时间。

1.4气道灌洗法陈义连[6]等通过对21例吸入性损伤的患者行气道冲洗吸痰法取得了满意效果。在常规湿化的基础上加气道灌洗可使有效吸痰率明显的提高,吸痰后呼吸道再次需要清理痰液的时间明显延长。

1.5雾化吸入林惠华[7]经过实验研究显示:氧气雾化湿化组在减少日均痰吸出量及日均痰次数等方面效果优于超声雾化吸入组。

1.6加热型湿化器通过电流加热湿化器内的湿化液产生水蒸汽,经传送管道送到病人体内,在临床中应用也较为普遍[8]。机械通气的患者可通过呼吸机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加湿,但是利用传统“标准型”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进行湿化,管道内会有较多的冷凝水形成。现在有研究表明冷凝水与VAP的产生有关。黄碧灵[9]等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后得知:利用一次性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能够减少冷凝水的形成,湿化作用更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充分保证了机械通气的质量。

1.7人工鼻湿化法钟艳[10]通过研究后得知:使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气道湿化满意,能协助患者顺利进行脱机锻炼,使顺利拔管的人数明显增加。

2湿化液的选择

2.1生理盐水0.45%的氯化钠为低渗溶液,吸入后在气道再浓缩,使之接近等渗浓度,对气道无刺激作用。不仅减少支气管水肿,使痰液变稀,不易形成痰痂,且减少肺部感染,减轻低氧血症[11],而且,0.45%的氯化钠作雾化的患儿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呼吸困难、痰鸣音等改善情况更明显[12]。

2.2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疗效与其碱性PH值有关。因为在碱性溶液中痰的吸附能力降低,并可加强内源性蛋白酶的活力与纤毛运动[13]。此外可取代黏蛋白的钙离子,促进黏蛋白的降解。常用量:每次2-5ml,3-4次/天[14]。1.25%碳酸氢钠气道湿化,局部形成弱碱性的环境其碱性具有皂化功能,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往往能吸出较多较大的血痰痂;此外,真菌在碱性环境中不宜生存,故碳酸氢钠还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15]。但是,碳酸氢钠溶液用量过大时可导致组织水肿、肌肉疼痛、抽搐、碱中毒而加重水肿,所以,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恰当使用,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16]。

2.3蒸馏水蒸馏水属于低渗液体,对痰液的稀释能力较强,但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性大一些,用于痰液粘稠且多的病人。因其不含杂质,被广泛应用于呼吸机常规气道湿化。然而,蒸馏水应用于长期雾化吸入,若过度湿化,使细小支气管黏膜表面黏液超过气管、肺对液体的清除能力,阻碍气体与呼吸膜的接触可导致氧分压降低[17]。

2.4沐舒坦沐舒坦具有粘液排除促进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有利于分泌物引流通畅,对痰液粘稠无法咳出的患者,使用沐舒坦湿化,可使咳嗽和痰量减少,利于呼吸道黏膜的表面活性物质发挥正常的保护功能。张祝花[18]等人对45位气管切开患者采用0.45%的氯化钠加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结果表明0.45%氯化钠加沐舒坦作为湿化液,能将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引流的更为通畅,有利于控制和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达到最佳的气道湿化效果,从而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

2.5爱全乐抑制气道平滑肌毒蕈碱受体,舒张大中气管作用持久,同时还能减少气道粘液分泌,对于痰液较多且稀薄的患者可选用。

2.6抗生素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克雷伯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革兰阳性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本品敏感。丁胺卡那霉素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19]。生理盐水250ml+丁胺卡那霉素0.1-0.2g,24h氧气持续雾化吸入,能有效的预防绿脓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2.7鱼腥草注射液持续植物状态气管切开病人使用鱼腥草注射液20-30ml加入无菌蒸馏水或加入0.45%氯化钠100ml中超声雾化吸入,2次/日,每次15分钟,可减少肺部感染,减轻并发症。

3湿化液的温度

湿化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1-37℃,进入呼吸道后逐渐升至体温水平,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如湿化液温度>40℃,即使水蒸汽饱和,纤毛活动也会消失,并有喉痉挛,发热,出汗,呼吸功能增加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道烧伤。温度<20℃,纤毛活动会受到抑制,失去了湿化作用[20],所以,要控制吸入的温度。

4湿化量

长期湿化的病人每天的湿化量在200~300ml[21]。

5湿化效果的评估

护士在为病人吸痰时,应对痰液的性状和量及时进行评估,并结合室温、体温、空气湿度,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量及速度,早期预防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的发生。湿化效果归为以下3种:(1)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引出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无干啰音或湿啰音;呼吸通畅,患者安静。(2)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需不断吸引;听诊气道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可出现缺氧性发绀、脉氧下降及心率、血压的改变。(3)湿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引出或咳出;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导管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及脉氧下降等。

总之,人工气道建立后,在气道湿化方面要给与重视,并且做好基础护理,予足够的营养支持等,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气道的适度湿化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障。此外,护理人员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参考文献

[1]杨香莲,郭建,于晓伟.湿纱布覆盖法湿化人工气道的误区[J].中国误诊学志,2004,4(11):1872.

[2]姜英.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管持续湿化法效果比较[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4):2-3.

[3]刘熙婵.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评价和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下):24-25.

[4]张红霞.气管切开后2种气道湿化效果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6):90-91.

[5]韦柳春.气管插管术后气道湿化病人的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3下):854-855.

[6]陈义连,黄晓军,黄爱珍.气道冲洗吸痰法在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60-261.

[7]林惠华,陈逸娜,占瑞珊.氧气雾化及超声雾化吸入对开胸术后排痰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32-133.

[8]苗慧,宋晓莉,刘钰.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2012,18(3):413-415.

[9]黄碧灵,蓝惠兰,覃铁和等.双加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的使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7,31(6):1452-1453.

[10]钟艳.机械通气患者在脱机锻炼中使用人工鼻湿化的护理4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13-14.

[11]范巍巍,李春卉.采用不同溶液行气道湿化的研究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48-50.

[12]李艺华.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用于新生儿肺炎气道湿化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7,14(7):60-61.

[13]郭淑明,高琳,邰素琴.碳酸氢钠及沐舒坦用于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8):2223-2224.

[14]尤荣开.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09.

[15]何顺平.用碳酸氢钠预防机械通气病人并发症下呼吸道真菌感染[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6):425.

[16]张旭红.人工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09,17(3):60-61.

[17]章洁.涂颖呼吸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6):45-46.

[18]张祝花,李月英.0.45%氯化钠加沐舒坦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88-89.

[19]程建新.丁胺卡那雾化吸入预防绿脓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5):430.

[20]李慧敏.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71-72.

[21]李绍碧.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