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教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少儿舞蹈教育之我见

宋剑云

宋剑云(泰兴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江苏泰兴225400)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随着人们对学校艺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呈现的独特魅力的进一步认识,学校艺术教育日渐走出低谷,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往往当人们在谈及学校艺术教育时,音乐、美术就成了人们谈论的主题,而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少儿舞蹈教育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在现阶段的中小学课程中确无“舞蹈”这门学科。这一现象不能不再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注意和重视。在此,我就个人的少儿舞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去看看我们的舞蹈教育现状。农村不如城市自然属“正常”,男生接受舞蹈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女生更为“超常”,在普通中小学开设的舞蹈课程,系统地进行规范化的舞蹈教育教学属“反常”,农村中小学学生在普九期间从未受过舞蹈教育属“平常”。究其原因,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对舞蹈教育在美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现阶段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压根就没有舞蹈这一课程的设置,但我们不能总在等待,总在左顾右盼,经济发展不平衡、师资严重缺乏、设备跟不上虽为现实,但我认为“一国尚可两制”,我们的教育难道非要等人们走到同一“起跑线”上再求发展不可吗?回顾我国近十年来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是靠“等”来实现的。

所以,我认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小学舞蹈教学大纲,编写适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特点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及相应的音像资料,实现舞蹈教学课堂化。舞蹈课堂素质化,启动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运行机制,推动少儿舞蹈教学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尽快把少儿舞蹈教育纳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范畴,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学校艺术教育中的舞蹈教育,其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造就极少数的专业天才,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培养人。少儿舞蹈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这不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形体的差异、容颜的差异、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性别等都不应该成为孩子们接受舞蹈教育的障碍。在学校舞蹈教育中,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对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和舞蹈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舞蹈语汇的感受、理解和欣赏内容,通过一定量高品位、健康向上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舞种、不同风格优秀舞蹈作品的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准确而丰富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既能让学生通过接受舞蹈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愉悦的发展,又能通过舞蹈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

从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体育教材中,或许可以寻求到少儿舞蹈的影子,但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措施,而且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即使蜻蜓点水式的舞蹈教学,也是只重基本知识的传授,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单一、枯燥,教育方法的呆板、陈旧,显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并通过声势浩大的继续教育,组织培训相应的师资力量,让现有的人力、物力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大力提倡各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生先“舞”起来。要以科研为先导,组织广大的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时总结、整理、推广各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新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少儿舞蹈教育的时空也较为广阔,既可将少儿舞蹈渗透到各艺术学科之中,也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列入课表,既可在活动课程中实施教育,也可在第二课堂中完成。

当然,我国少儿舞蹈教育虽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巨大的育人作用。但当少儿舞蹈发展到现阶段又暴露出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少儿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出少儿舞蹈的创作误区。

不管是任何时期、任何民族、任何风格、任何种类的舞蹈,既然刻意地把它们创作成少儿舞蹈,那么就不能无视少儿舞蹈的教育目的和审美功能,更不能毫不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少儿舞蹈的自身特性,而将少儿舞蹈成人化、模式化、雷同化和共性化。不少的少儿舞蹈无主题、无结构、无情节、无意境、无思想、无个性,更无童趣、童心、童情、童态、童稚、童真。让人观后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观众从中既捕捉不到作品的艺术形象,更不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达不到舞蹈教育的目的。

少儿舞蹈的创作既不是简单地将作者已有的舞蹈语汇随手拈来,任意堆砌,也不是让小演员机械地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一套套地表演给观众看,少儿舞蹈的创作应立足于儿童的特点,从儿童的生活体验中走出。舞蹈作品的创意、题材、风格、思想、艺术形象必须沿着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体验儿童生活,收集、积累儿童生活素材,创编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舞蹈语汇,选择充满童趣、童情、童真、童心且旋律优美、风格高雅、利于塑造艺术形象并与舞蹈动作和谐的音乐,将音乐、舞蹈融于一体,实现音乐与舞蹈、文学、美学等的完美统一。既利于儿童表现,更易于儿童乐意地接受。

少儿舞蹈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从事少儿舞蹈教育的工作者,既应加强紧迫感、使命感,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既要脚踏实地实践、探索,更要敢于求异创新,让我们通过舞蹈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