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56例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余致鳌

(射洪县中医院;四川遂宁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中普外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探讨防治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普外手术的15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整理资料发现,1560例普外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人数有56例,感染率为3.59%。其中,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人数最多,而Ⅱ类和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人数相对较少。结论:普外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比率存在,且感染的因素较多,而采用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因素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8-0318-01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普外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某些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切除病理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机体的正常组织。但同时,切口感染也是普外手术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势必会影响到患者伤口的恢复和病情的康复,严重的切口感染可能会对患者的精神、生活、心理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和伤害,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通通常情况下,切口感染发生在4-8天,切口处多有红肿、疼痛、发热、分泌物等表现,增加了患者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费用,故积极有效治疗是必要的。本文对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普外手术的15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5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其感染的因素,其目的在于探究有效的对策,便于今后在临床上更好的防治。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普外手术的1560例患者中56例手术切口感染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6例,患者的年龄在14-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6±12.23岁。手术主要包括乳腺癌根治术、胆道手术、肝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胃肠道肿瘤根治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其他手术等。其中,发生切口感染情况如下:手术主要包括乳腺癌根治术10例,占17.86%;胆道手术6例,10.71%;肝脾切除术6例10.71%;甲状腺切除术4例,占7.14%;胃肠道肿瘤根治术20例,占35.71%;阑尾切除术4例,占7.14%、疝修补术3例,占5.36%,其他手术3例,占5.36%。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6例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历体温单、病程记录、各种辅助检查、医嘱单、切口的分泌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并按照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标准确定切口感染:第一,手术切口处的周围组织有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第二,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有压痛感;第三,临床诊断加病原学诊断,如分泌物培养阳性,即可判断为切口感染。本研究对有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如手术时间、患者性别和年龄、手术切口类型、住院时间等。

2结果

2.1手术切口感染率。本组研究总数据为1560例,各类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共计56例,切口感染率为3.59%。

2.2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1)与性别之间的关系。56例切口感染患者在性别因素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其性别跟切口感染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手术切口类型的关系。手术切口类型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其中统计显示,Ⅰ类、Ⅱ类、Ⅲ类三种类型的手术切口的感染情况时有显著性差异的。本数据中,Ⅰ类手术383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0.52%;Ⅱ类手术1126例,感染45例,感染率3.99%;Ⅲ类手术51例,感染9例,感染率17.65%。可见,三种不同切口类型的感染率以Ⅲ类手术最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对象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共有419例,发生切口感染的有21例,感染率为5.01%,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切口感染率(3.07%)。(4)切口感染与手术的性质(急诊、择期)、手术时间的长短也与发生切口感染也很大关系,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其他疾病、肥胖、医护人员操作情况等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3讨论

普外手术的并发症种类多,类型复杂,其中手术切口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身心、经济等都会不同程度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担。其次,切口感染发生延长了患者康复的时间,严重者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针对普外手术切口感染这一并发症,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中处理切口感染的方案有很多,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切口清创、引流、换药引流等。如拆除切口缝线,吸取部分分泌物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清除切口坏死组织,用氯化钠等药物清洗切口,用碘伏纱条进行引流,实现对感染的完全控制。再如对患者切口局部使用抹莫匹罗星,对术后切口的愈合和感染防治具有副作用小、愈合时间快等明显的作用。这种防治感染方案在临床中应用较多,临床价值也较高。

此外,切口感染也与患者以外的因素有一定关系,如外科医生无菌意识不强、手术操作技巧存在隐患、部分手术持续时间过长等。针对这些情况,医院需要加强制度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求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一切消毒灭菌隔离制度。而医护人员要提升自身无菌意识和业务水平,规范手术操作,合理安排手术,根据不同手术分类操作手术,注意切口保护,从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志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与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787.

[2]戴江峰,林智宏,胡月明.普外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03-4504、4527.

[3]林燕.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02).

[4]刘立.湿性疗法在28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84-85.

[5]李龙山.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118-119.

[6]王小梅,华佩莲,王国辉.湿性愈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98-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