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康复的心理干预

/ 1

脑血管疾病康复的心理干预

徐凤梅刘丽娜李淑丽张姗姗

徐凤梅刘丽娜李淑丽张姗姗(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介入放射科黑龙江大庆163001)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158-02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其致残率居于众病之首,无怪乎人们说:“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中风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在病人治疗初期,很多病人伴有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和肩手综合征等后遗症都能得到大家重视,但病人的情感障碍问题却被患者家属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忽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脑血管病作为一种心身疾病,既需要体能上的康复,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预,及时正确地处理病人的心理问题是康复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健康,为此焦虑不安。情绪过度紧张,日子一长,茶不思,饭不想,就会造成营养状况低下,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也就与日俱增了。有的病人因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往往苦闷、自卑,整天抑郁、忧愁,年轻人肢体瘫痪担心婚姻破裂,老年人生怕“久病无孝子”,而悲望,暗自伤感;有的病人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感到急躁和烦恼,常为一点小事而发火;也有些病人只要家属在场,事事依赖,本来自己可以料理的事,也要让别人去做。他们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护理人员要给予关心、支持和照顾,经常和病人谈心,详细了解病人存在的心理负担,针对其内心矛盾,做疏导、安抚工作,鼓励病人振奋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和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在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其自主生活的恢复。

2稳定病人情绪

很多病人对突发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由于失语或语音障碍不能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致情绪极度低落,使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想到自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不能像以前一样生活,强烈的对比感,使病人更加痛苦,悲观失望,心情压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针对其低落情绪改变病人的行为:主动向病人介绍病情,细心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治疗情况,学会看病人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通过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以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做好病人家属工作,安排家庭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病人,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病人。对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消除其孤独感,从中得到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排肢体功能恢复的病人献身说教交流经验,给病人以“重生”的希望。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尊重理解各年龄病人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不能以情乱气。不要过怒、过思,保持心平气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由于社会经验和文化素养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也有差异。通过入院介绍典型病例、黑板报等方式向病人介绍脑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使病人认识到该方法治疗其病的优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要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从简到繁,指导病人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帮助他们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要病情许可,还应鼓励病人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锻炼,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一些家务、学习、娱乐及社交活动,逐渐恢复对社会的适应,这对病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使病人能够积极地配合药物治疗。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康复的前提,起着关键的作用。

4正确启发疏导,消除病人的疑惑

告诉病人不要以自己的病为话题,避免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成为恶性刺激而影响病人的情绪。消除伤害自尊心的各种因素,如讥笑、蔑视等。护理人员禁用刺激性语言,防止自怜、自卑的心理变化,多宣传康复知识,以平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要设法为病人创造安全、整洁、舒适的环境,并给予相应的音乐治疗,俗话说音乐能解千愁。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欣赏音乐,能有效地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心理。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树立长期康复锻炼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