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设问提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多设问提兴趣

黄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兴趣;摘要

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自“认知冲突”“新异失调”,形成“愤”“饿“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励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通过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培养勇气,锻炼胆魄

学生能开口问,无疑是件好事,不论何时何地,手头工作多忙,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我总是认真倾听,耐心细致地回答,尽可能给满意的答复,不能是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做到“耐心”“细心”,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胆魄。

二、注意技巧,讲究艺术

学生在提问中最怕教师的过多反问,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答疑中反问的火候和分寸,通常应改讲中带问,问中带诱,学生能说的教师别“抢”,学生能做的教师别“代”,言简意赅,防止教师滔滔不绝,使学生感到啰嗦,影响今后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片面的领会和以点概面的理解,教师要及时设问,提高传授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学习“旋转体”时,有位学生问:“过圆锥顶点且与地面相交的截图面积何时最大?“

笔者边画图边分析道:

三、勤恳辅导,创设良机

教师在平时要多下班辅导,给学生创造方便的提问机会。由于学生受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的限制,不可能一有问题,就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有时候往往时间一长,热情一凉,就淡忘了,造成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隐患。所以教师除了课前认真备课。课堂详细讲授,还必须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这与一个厂家的厂品“售后服务”工作一样重要。

四、鼓励随笔,逢疑则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笔者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就建议学生每人要备一本笔记本,做到热心勤笔,不放过任何疑点和想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是为了学不懂的东西,在学习中遇到任何疑难问题,都是求知中的“宝贵财富”,放弃了自己的薄弱环节的钻研,就等于放弃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要提倡“闻过则喜”,平时脑子里冒出的那些哪怕怎样微弱的思想火花,都应该惜心保存,绝不让它轻易熄灭。这样时间一长,学生手头的笔记本,就凝结了她们向知识高峰攀登过程中积累的特有的经验和财富。同时,也使学生逐渐掌握了求知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了严谨的治学作风。

五、消除障碍,培养习惯

通常向教师提问的对象大多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已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一些基础不理想的学生,总是很少被提问,这并非表明他们没有问题。她他们想问,可是又怕教师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解”。或者是教师没完没了的反问和讲述,自卑感强,心理上有障碍。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先从医治“心病”着手,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先肯定,后纠错,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畏惧心理,营造“提问、思考、释疑、求知、再提问”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六、深化层次,提高质量

起初,学生提问大多是习题解法,随着学生心理习惯的稳定和知识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有区别地对某些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从习题解答型,转到概念理解型,再深入到方法探讨型。为此,本人在备课时更深入钻研教材,广泛的阅读资料,做到“教学生百感,甘苦自心知”,在向学生讲解、提问中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性质”时,求函数的值域是常见的题型,笔者对这方面的内容经过搜集整理,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方法(如:值域定义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反函数定义法、图像法、单调词性法等),对这类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七、倡导勤学、多思、善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多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就会使他们永不满足,提高不断进取、不断深化的意识。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诱导他们多提问题。

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对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师生双边都尝到了甜头。首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讨论等的接触,密切了师生的感情,发挥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为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奠定了感情基础;最后,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解答学生的提问,不仅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反馈信息,为备课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而且在答疑中,发现自己教法和学识上的不足。因此可以说,学生是教师最具体、最活跃的研究对象,也是最坦诚的“教师”。教师只有扎根学生中,才能发挥和发展自身的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热心人,透过提问的这种现象看教育的本质,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种方法,挖掘内在潜力,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中学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