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陈荣华

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院

【摘要】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颈椎间盘发生退变的基础上,加上颈部外伤出现以神经根或脊髓受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证实有椎间盘破裂或突出者。自CT和磁共振成像问世后,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本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关键词】颈椎间盘;中医;治疗

1病因病机

颈椎间盘突出症多有颈部外伤史,主要原因是加速暴力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但部分病人外伤史不明显。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椎间盘由软骨终板、髓核和纤维环构成,颈椎有7个,但椎间盘有6个,因颈1~2间无椎间盘。大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慢性劳损和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病,因颈椎椎间盘较腰椎椎间盘小而弱,但其承受应力及活动范围不亚于腰椎椎间盘,因此不管退变程度如何,当颈部突然过度屈、伸或头部受压力而导致椎间盘突出时有发生,这在腰椎椎间盘和胸椎椎间盘很少见。颈椎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环部分破裂、突出,或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95%的颈椎椎间盘突出发生于第5~6颈椎间隙,因为颈5~6椎间盘处活动最多,极易损伤,此处为颈膨大,颈髓无退让余地,轻度压迫即出现症状。突出椎间盘开始为软性组织,以后纤维化或骨化,进一步减少椎管容积。由于椎间盘突出后使椎间高度变窄,使关节活动度相应增加,颈椎由之不稳,进而继发骨性关节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囊、黄韧带肥厚,可进一步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此时已由颈椎间盘突出发展为颈椎病。

2临床表现

2.1一般症状

急性期颈痛明显,常影响睡眠,一夜常痛醒多次,严重者不能平卧,只能取坐位睡眠。颈部不活动时疼痛可减轻,如将有症状的一侧上肢高举过头部,病人感到较舒适,因此病人卧床时喜欢保持这个特殊体位,睡觉时头枕在手上,或把头偏向患侧。头的位置影响症状,轻度后伸颈部即会引起较重的疼痛,因此夜间睡眠不自觉活动颈部会痛醒。急性期过后,症状稍减轻,病人能入睡。

2.2神经根受压症状

主要症状有颈痛、颈僵直,疼痛放射至肩胛或枕部。有时感觉以颈痛为主,部分病人随神经根受压时间的延长,而以麻木症状为主。疼痛和麻木可放射到一侧上肢至肘处、腕背部,再至某个手指,很少发生于两侧上肢。

3CT、MRI检查

CT能对轴位断层扫描,了解颈椎骨结构、软组织与脂肪的轮廓,对颈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及方向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颈椎间盘突出在CT图像上常表现为突出椎间盘的密度比鞘膜囊或脊髓的密度稍高,椎体后缘有向外凸的软组织影。

MRI具有比CT更高的对比分辨率,可获得任意成角平面,可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及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程度,在MRI图像上可显示椎间隙异常,梯形变,信号不均匀,裂隙点状变性,真空现象,椎间盘的外缘超出椎体外缘。

4治疗

4.1整脊治法

①准备手法:用轻柔的按揉、一指禅推法、滚法在颈、肩部治疗,配合缓慢的颈部屈伸、旋转活动,以放松项部肌肉。②治疗手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医者右手掌放于患者颌下,使患者头颈稍前屈侧屈,左手拇指放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部位,右手用力向上牵引,并向左旋转,左手拇指自右侧棘突向左推,使之复位。施术时嘱患者颈部放松,勿用力对抗,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变化。③结束手法:在项部拿捏、揉按3~5分钟。(2)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颈项部自然放松,向旋转受限的一侧主动旋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拇指顶推高起的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掌心对准下颏,五指握住下颌骨;或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掌心抱住后枕部。将抱头的手向直上牵提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顶推棘突高隆处。如手法熟练,拇指可向对侧水平方向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多可听到一响声,觉指下棘突轻度位移。嘱患者头颈处于中立位,触诊棘突如已拨正,手法即完成。

4.2颈椎牵引

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牵引可恢复其椎间盘高度,对年青患者来说,部分突出物有望还纳。牵引方法采用卧位,用枕颌布带牵引,每天1次,牵引重量为3kg,每次20~30分钟,连续牵引7~14天。

4.3颈部围领制动

颈部制动能限制颈部活动,并增强颈部的支撑作用,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一般轻者可戴颈围领保护,严重病例伴有明显颈椎失稳者可采用石膏围领固定。

4.4针灸台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治疗时应重视经络辨证。侧方突出型症状表现多在手足太阳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并与手三阴经有关;中央突出型表现为四肢瘫痪时与三阳经关系密切。旁中央型病变表现部位与前两型之经络分布均有关。选穴时,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取穴并重。取穴①侧方突出型主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合谷、曲池、外关;配穴取风府、大椎、天井、后溪。②旁中央突出型取穴同中央突出型。③中央突出型上肢瘫痪主穴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隅、手三里、合谷;配穴取肩谬、天井、曲池、外关、后溪。下肢瘫痪主穴取风池、颈夹脊、天柱、环跳、髀关、承扶、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配穴取秩边、殷门、伏兔、风市、悬钟、丘墟。方法:每次选3~5穴,急性期每日1次,好转后隔日1次。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风池穴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1寸,天柱穴直刺0.5~1寸,风府穴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0.8寸,注意针尖不可朝上。

参考文献:

[1]顾非,房敏,沈国权.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黄丽萍,刘敏,杜崇.针刺加电针治疗颈椎病42例[J].陕西中医,200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