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董静静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261300

一、用好教材,合理规划教学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好、用活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了解整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在完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建构了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对知识加以掌握、理解和运用。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是想当然的、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明确目的的,是在保证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调整和优化教材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取得进步和发展。任何一套教材不可能同时适用于所有学生,各个学校的校情也有所不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

案例:调整课时内容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有四个主要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泄途径;(3)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和意义;(4)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在第一节《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中完成,余下三个目标在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中完成,可见第二节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可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人体废物排出体外方式”作为本章教学的起点,放入第一节中。这样可以紧扣本章的标题“人体内的废物排人环境”,让学生明确本章的中心内容。同时,从排便、排尿、出汗、呼吸等日常生理现象引入课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平衡各课时的教学内容,避免前松后紧,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从容。

二、渗透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但有助于学生把生物学好,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美术绘画技能的运用

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内容,这类知识的呈现越直观,教学效果就越好。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不但要求学生会识图,还要求学生会画图。如小肠绒毛、肾单位的结构比较复杂,让学生学画这些结构的示意图,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关系

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比较繁杂,不好理解,不易记忆。为此,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比较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通过比较,学生在学习多个知识点时,不会感到它们相互干扰,而是觉得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生物教学中能用到比较法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既有生物形态结构特点的比较,如植物、动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也有重点知识的比较,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主要类群特点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特点的比较;还有重要概念的比较,如食物链、食物网的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比较。

案例:通过比较突破难点知识

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血液和血型》中,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本节知识重点,其中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是难点,因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功能各异,在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数量不同,而且与输血和血型、发炎、贫血、白血病等知识有关,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困难。教师可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结构特点、数量、功能等方面对三种血细胞进行比较。

四、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易相宜。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和层次太低,就达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大和层次太高,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思考无从入手,同样也达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学问题设计的关键是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

案例:分解问题,启动思维

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章第一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有一个关于克隆羊多利的讨论,通过讨论向学生介绍当今生物学最新的科研成果之一——高等动物体细胞的克隆技术。整个讨论有两个问题层次:

1.多利为何与母羊A一模一样?

2.克隆技术应用于人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于第一个问题层次,可将其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

(1)母羊A、B、C分别为多利提供了什么?

(2)如何用遗传的知识来解释多利与母羊A一模一样?

对于第二个问题层次,可将其分解为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将此技术用于人,则克隆人像谁?

(2)如果出现克隆人,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将一个问题分解细化成几个小问题,是优化问题设计的常用方法。它能把抽象问题转换成具体问题,使问题变得更直观,更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思路易于打开,学生乐于思考问题。

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信息量大、可调用的资源多、师生交流便捷、反馈回授及时等优点,对教学改革有深远的影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