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刘吉平

关键词:旋挖桩;施工工艺;导管;质量控制

旋挖成孔灌注桩(以下简称旋挖桩)是利用旋挖钻机的钻杆和钻斗的旋转,以钻斗自重及施加液压作为钻进压力,当土屑装满钻斗后提升钻斗出土。通过钻斗的旋转、挖土、提升、卸土和泥浆置换护壁,反复循环成孔,再吊放钢筋笼及灌注砼的钻孔灌注桩工艺。

旋挖桩施工技术在桩基工程中具有绿色施工工艺的美誉。其钻进速度快,成孔效率高;孔深及垂直度实施数控,自动化程度高;孔壁上形成螺旋线,砼与孔壁充分咬合,摩擦桩的承载力高;沉渣通过钻头提出,沉渣量很少;适用于多种地质,可干作业成孔,泥浆少,污染少。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房建地基基础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一.施工工艺

测量放线及桩基定位→钻机就位→护筒埋设→钻孔→清孔→吊放钢筋笼→导管安装→灌注砼→提导管→拔护筒→回填桩孔

二.质量控制

1.测量放线及桩基定位

根据控制网布设轴线及桩位中心点,设置十字龙门控制桩。

2.钻机就位

钻机就位处地面必须平整、坚实,由专人指挥就位,钻杆对中桩心,防止桩偏移,钻头中心与桩位中心误差不大于±50mm。采用全站仪和机械自带系统双控法控制钻杆垂直度,确保钻杆垂直度不大于1%。

3.护筒埋设

护筒直径应比桩径大20cm,护筒埋置深度不小于0.5cm,护筒顶高出地面0.3~0.5cm,护筒埋设的倾斜度控制在1%以内,护筒四周用黏土分层夯填密实。

4.钻孔

(1)试钻。根据地勘资料及设计蓝图,按照不同地质情况现场抽取部分桩进行有代表性的试钻,了解各层岩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试钻时岩石嵌岩部分采用筒式钻头,取出整体岩石部分与地勘资料比对,掌握桩基持力层实际情况(是否有夹层、软弱下卧层、流沙、溶洞等),同时进行持力层岩石强度试验。

(2)根据土质选择钻头。若无地下水时选择螺旋钻,钻至设计标高后再用清渣桶清渣;若有地下水时钻头采用筒式钻头,钻头钻入后,切削的土进入斗筒内,将斗筒提出孔外进行反向旋转,斗筒打开,将筒内渣土抖出后再重复钻孔。

(3)无地下水旋挖作业,且孔壁疏松易塌孔的桩基,采用泥浆护壁。现场设置泥浆循环池,钻头搅拌泥浆,在孔壁形成泥皮,防止孔壁坍塌;有地下水旋挖作业,钻头对泥土的搅拌作用自然造浆,形成泥浆护壁。泥浆比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施工过程中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之间。

(4)钻进过程中根据岩层分布线留下渣样,当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及时通知勘察、设计、建设、监理等相关人员进行会勘处理。

5.吊放钢筋笼

(1)入孔时应轻放慢放,不得强行左右旋转,严禁高起猛落、碰撞和强压下放。钢筋笼安装完毕以后,必须立即固定;笼子到位(孔底)时要复核笼顶标高。

(2)钢筋笼分节吊装,采用剥肋直螺纹或帮条焊连接。钢筋丝头要用保护帽进行保护,防止螺纹被碰伤或被污物污染;帮条焊焊缝饱满,焊渣清理干净,焊缝长度满足规范要求。

6.导管安装

(1)安放前认真检查导管,试拼、试压合格后方可使用。导管要定期进行水密性试验,试验水压为1Mpa。下导管前要检查是否漏气、漏水和变形,接头部位是否安装了密封圈等。

(2)导管直径、长度应与孔深配套(距孔底0.5m左右);全部下入孔内后,应放到孔底,以便核对导管长度及孔深,然后提起0.3~0.5m,进行二次清孔。初灌量应保证混凝土扩散后,导管埋入深度不小于1m。下放导管时,丝扣要对正、扭紧,不得碰撞钢筋笼,导管直径300mm,标准节长3m,调整长度0.5m、1.5m、2.0m各一节。

7.灌注砼

(1)当桩长10m以内,且采用干作业成孔的桩基,直接采用导管法干灌砼,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

(2)当桩长10m以上,或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的桩基,采用导管法水下灌注砼,检查沉渣厚度、封底砼、桩头超灌情况。

8.提导管

砼浇筑过程中必须记录砼灌注数量,随时用测绳检测砼面高度,从而推算出导管埋置深度及导管需上提的高度,防止导管提离砼面。

9.拔护筒、回填桩孔

当砼灌注高度超出设计标高0.8~1.0m后,停止砼浇筑,拔出护筒。待砼终凝后,回填桩孔,平整场地,钻机移至下一桩基施工。

三.易发生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塌孔防治措施

(1)钻进过程中出现轻微塌孔时可采用膨润土造浆,增加泥浆比重。也可采用低标号混凝土或砂浆填充护壁,间隔一定时间后重新钻进,此时,便在塌孔段形成素混凝土圆形护壁。当整个地层塌孔均比较严重时,可采取钻一段,填一段,最终形成从桩顶到桩底的素混凝土护筒。

(2)高填方地段钻进前通过强夯或注浆等地基预处理措施来降低塌孔率。强夯或注浆措施可减小填土的孔隙率,增加填土的密实性,有效改善填土的力学特性,进而增强其自稳定能力,从而降低塌孔率。

(3)成桩过程执行“慢钻进、少进尺、勤提钻、快灌注”的原则。避免重型机械在施工区域附近行走,钻渣要及时清运,以避免孔壁在机械或填土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垮塌。

2.孔底沉渣防治措施

(1)钢筋笼吊放过程中,要求对准孔位,垂直缓放入孔,尽量避免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成孔后,尽量缩短下钢筋笼导管的时间,以防孔底沉渣沉淀太多。

(2)采用导管二次清孔。降低导管底口,用泥浆泵将泥浆自导管顶部压入桩底,使得泥浆从导管与孔壁之间的缝隙循环回到地表泥浆池,从而将孔底沉渣冲刷泛起而被泥浆带出孔口。严格控制泥浆比重和粘度,严禁用清水进行置换,冲孔时间以测量的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要求为准。

(3)砼冲击力作用清除沉渣。在自重的作用下,首斗灌注混凝土在导管内高速下落,导管口巨大冲击力冲击孔底沉渣,使其上浮到混凝土表面,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因此,要求首斗混凝土必须有良好的和易性和足够的储备量。坍落度易控制在180~220mm,首斗砼量要确保导管一次埋入深度1.0m以上。

(4)成桩后采用压浆固化桩端沉渣。压浆不但对桩端沉渣有渗入胶结作用,对桩端也有扩底、扩径作用,能显著提高单桩承载力。

桩端预埋压浆钢管1根,压浆管下端用塑料管绕钢筋一圈,管上按间距4cm设置出浆口,为防止混凝土将其口堵死,下笼前应在塑料管外包裹一保护层,成桩后48h进行压浆。压浆所用材料必须过筛,为保证浆液均匀,浆液搅拌时间不少于5min。注浆前先注入清水,将压浆管疏通后再压砂浆,压力应控制在1.2MPa以内。

3.钢筋笼偏位、上浮及下沉防治措施

(1)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在孔口四周分别焊接定位卡,确保孔口钢筋笼的位置居中。

(2)设置钢筋笼保护层垫块。在钢筋笼四侧的主筋上,每隔3~5m的距离设置一道耳朵筋,也可以在箍筋上套上砼保护层垫块。

(3)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提导管时也应放慢速度,出现导管挂笼问题时,则应立即将钢筋笼和导管分离。

4.砼离析、断桩及夹渣防治措施

(1)首斗砼灌注应使用隔水塞式施工工艺,尽量不使用拔塞式施工工艺。隔水塞式施工工艺的基本作用是使导管中下落的混凝土与水分离,防止混凝土离析。隔水塞用充气球胆或用沙袋装同批号同强度等级的砼充当。

(2)砼灌注过程中要不断提插导管,使导管上下起落反插,防止砼堵管、离析,对砼也起到振捣密实作用。导管起落高度宜控制在0.3~0.5m范围内。

(3)导管埋置深度过大,砼下落速度降低,容易堵管,因此、随着砼灌注,导管要逐渐上提,逐节拆除导管,导管每次提升高度和拆除长度,要经过精确计算,千万不能提离砼面,否则泥浆会进入导管内形成断桩或夹渣。

5.桩顶预留部分砼破损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直接凿除桩头,清理桩顶浮浆,易造成桩顶预留部分砼破损,桩头形成“锅底”或“锥形”状,从而桩顶嵌入底板及承台长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桩顶环切就是在桩顶设计标高位置,用红油漆沿桩身周围标出切割线,再用切割机沿标识线进行切割,切缝深度3~4cm,且不得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在切缝线以上1~2cm,沿桩头四周用风镐自上至下、由外向内逐步凿除桩头砼。

四.结语

旋挖桩施工工序多,且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工序必须严格控制,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实施预控制。同时现场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确保各工序间的有序衔接,快速施工,从而充分保证旋挖桩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黄胜沈磊《浅述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华东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