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谈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宋玉敏1宋晓兰2

宋玉敏1宋晓兰2

1平泉县医院药剂科(河北平泉067500)2平泉县中医院药剂科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5-0078-02

儿童疾病大多危重而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了解儿童药物治疗的特殊性,掌握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而达到儿童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确保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

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如下探讨。

1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1]。

1.2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2]。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药物的代谢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药物的排泄

儿童体质较弱,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较弱,对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人[3]。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

2儿科用药的原则

2.1选择合理药物

用药前正确诊断,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抗生素的滥用不但会增加ADR发生率,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2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ADR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多数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在联合用药时,要及时调整用量。

2.3选择给药途径:

2.3.1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

2.3.2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

2.3.3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肉注射吸收快,更适于迅速控制小儿惊厥。

2.3.4儿童皮肤黏膜用药易吸收,体外用药时应注意。

2.4选择合适剂型

2.4.1研制口服制剂替代注射剂并首选口服给药,开发口服制剂(如滴剂、混悬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并改善口感,方便患儿服用[4]。

2.4.2研制缓释制剂,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

2.4.3吸入疗法,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2.5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防止产生不良反应,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3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3.1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应用抗生素正确做法是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治疗。如需联合应用以疗效好、副作用小为原则,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不宜应用,对于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得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3.2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而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5]。

3.3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此类药物不能长期、无条件使用,如某些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要根据身体的需要,否则会产生不良反应。

3.4消化系统药物

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保护胃黏膜药,如思密达;作用于幽门螺旋杆菌,如丽珠得乐,饭前15min服用;助消化药,饭后30min服用,如乳酶生、妈咪爱等;止泻药,空腹服用效果较好,作用充分有利于吸收,但不能与乳酶生等活性菌药物同用,以免产生拮抗作用。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除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可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6]。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饮食调整和通便法。

总之,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医药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人民服务,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以求工作质量第一、患者利益第一,最终达到提高儿科用药水平,促进儿童真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BehrmanRE,KlegmanRM,NelsonWE.Nelsontextbookofpediatric.Phtladophia:WBSaunderCompany,2006,252-258.

[2]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0(2):125-128.

[3]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8(1):55.

[4]王秀清.药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