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运动体能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谈一谈运动体能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

谭伟强

谭伟强平度市南村镇沙梁小学山东青岛266736

如果用一棵大树来打比方的话,运动体能就是深深地扎进泥土里的树根和高大、粗壮、直直的树干,而运动技能就是树枝、树杈、树叶。

如果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运动体能就是金字塔塔底,而运动技能就是金字塔的塔尖。

如果用人体来打比方的话,运动体能恰如丰富密布在人体内部的一根根粗细血管,起着血液循环、维护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作用。而运动技能则是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关节、肌肉、韧带。但这些组织、器官、关节、肌肉、韧带的鲜活生命力必定离不开血管血液的供应,否则就失去了正常生命体征。

如果以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论述的话,运动体能是运动技能的前提和基础,运动技能是运动体能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认为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教学理解偏颇,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分学段、不考虑年龄特点,严格按照竞技化模式、成人化规则进行学和练。其结果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的快乐体验,学得不高兴,久而久之,不喜欢运动技术的学习,甚至厌学,导致体能下降。二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教学过分随意化,一味地让学生去学习、体验、感受,人文性目标关注较多,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结果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技能,充其量是身体进行活动,体验不到掌握技能提高后的快感。

比如,足球、篮球、网球和羽毛球运动被称为世界上最具体能要求的四大项目,没有体能来支撑技能,技能就沦为花拳绣腿;同样,没有技能来呈现,体能充其量是蛮干硬拼。羽道云:“三分技能,七分体能。”打好羽毛球,球技固然重要,但不是绝对的。往往高手对决,最后取得胜利的一方,不仅显示出场上的比赛丰富经验、稳定的比赛心理和正确合理的技战术运用,而且最能左右、扭转战局的优势是强大的体能储备。如果能够始终做到人比球快,就一定能掌控赛场上的主动权,因此体能高低就牵引着技能呈现的质效高低。

另外,运动体能实质上贯穿于人的一生每一始终。任何一个人,无论是运动者、劳动者,都得靠“体能”来支撑才能实现所采取的身体正常、合理和有序活动,否则,就可能在活动中发生损伤失害的事件,从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闪腰而导致不能正常劳动、正常生活活动,而造成这种伤害现象的原因f,就是腰部肌肉群在缺乏力量储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伤害。再有那些喜欢运动的群体,有时候会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有的膝关节损伤,有的踝关节扭伤,有的腰部扭伤,还有手指、腕、肩、肘关节挫伤等。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该部位肌肉群力量储备不足,甚至于接近空白,由此发生伤害也实属难免。以上举例可以说明运动体能实质上是一种用则进、不用则废的东西;练则增强、有储备,不练则无储备、逐步消失殆尽。其实,根据种种研究资料得出:训练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力量消退速度的影响不同。让受试者每天进行力量训练,20周后力量提高100%,然后停止练习,30周后力量消退到原来水平;如果连续进行45周的力量训练,每周训练一次,力量的增加只能达到70%,但是力量的消退也较慢,70周后力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另外也有研究证明,通过力量训练使肌肉力量增加后,如果每隔6周进行一次力量训练,可以使力量的消退速度大大延缓;如果每两周进行一次力量训练,可使已获得的力量得到保持。不同力量训练按排对已经获得力量消退的影响:以后不训练,30周后已获得力量完全消失;以后每6周训练一次,力量能保持较长时间;以后每2周训练一次,力量能保持在原水平。可见,任何体能只能保持一时,想要维持良好的体能,就必须持续锻炼,否则就逐日削减,直到无能呈现至伤害发生。

与此同时,运动技能则是一世相守,伴随运动者一生的一种技艺。不管用还是不用,这种技能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运动者躯体里,只不过,日久不用,一旦用时,只能是身体和心理上感觉些许疏陌而已。若是持续玩上一段时间后,就能快速恢复身心状态、迅速触摸到原来的运动感觉,因此运动技能是能陪伴运动者一世的技能类存。而这种技能必须依存于一定的运动体能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运动功效来。如果没有运动体能来托起,充其量也不过是花拳绣腿层面上的跳跃。因此,运动体能和运动技能二者的关系,应该完全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研讨,才能真正地诠释出:发展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了运动体能的增长;发展运动体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运动技能的掌握、巩固和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