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丘北白族传统节日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浅析丘北白族传统节日文化

刘红霞

昭通学院云南昭通657500

摘要:民族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民族之根脉,民族之纽带、民族之智慧、民族之文明和民族之精神。通过对丘北白族重要传统节日太平会和火把节的介绍,以期更多人能对丘北白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保护和传承好白族文化。

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一、文山丘北县白族概况

据《丘北县志》记载,丘北县的白族是在唐宋年间从南诏国、大理国迁入丘北境内。“从现有的部分家谱和墓碑记载看,白族是在元、明、清时期,因戎边、经商、战乱、逃难等原因,先后从洱海附近和南京等地辗转落籍在丘北的。”据2010年文山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可知“白族人口为9130人,占总人口的0.26%”。丘北县的白族主要居住在马者龙、布宜、阿诺、丫以则、旧城、龙嘎、树皮、曰者等地。

“白族的古称为‘滇僰’、‘白蛮’、‘阿僰’,先秦时期称‘氐僰’。”当地白族自称“白人”(白语“泊波”)、“白尼”,他称为“民家”。相传,明初时期,在白族聚居的地区大力推行军屯制度,导致汉族军人与白族人民杂居生活,当时白族人民就称军屯户为“军家”,反过来,当地的白族又被军屯户唤作“民家”。从此“民家”一词一直延用至今,据载丘北白族是在1956年,才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在村寨里都建有供人们敬佛祈福的庙宇。白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大多都和宗教息息相关,其中太平会和火把节是当地白族较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文山丘北县白族主要传统节日

(一)太平会

太平会是白族民间在正月内择吉日举行的拜佛庙会。是白族人民从古至今的传统重大庆典庙会之一,是诸多庙会之冠。马者龙村的太平盛会开始于明朝景泰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民族节日文化。太平会的主要活动形式有:游大神(人)、拜龙神、唱歌跳舞、对山歌等。“游大神”是抬着蔑编纸糊的“王天君”(王灵官)游街,王灵官是太平会所游的“大神”,名为王善,民间尊称为“王天君”。传说王灵官能怯邪降魔、保千家万户平安。太平会期间,人们弹乐诵经、巡游“王天君”、拜龙扫寨、踩高跷、载歌载舞庆祝,人群纷纭众多,场面十分热闹。

太平会是丘北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今天,太平会保留得比较完整,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传统节日。“游大神”和“拜龙神”等活动中都表现出了白族人民祈求社会太平、人民安康,期盼庄稼五谷丰登,生活蒸蒸日上等美好心愿,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朴实而善良。

(二)火把节

火把节也是丘北白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很多少数民族都在过火把节,但是丘北白族的火把节有着自己的特色之处。火把节,即是“祭雷神”,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过,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宰杀一只红公鸡和一只白公鸡,火把节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献除”、耍火把和“喊魂”。

火把节是白族的又一重大传统节日,火把节本是“祭雷神”,在“献除”中反映出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人们渴望风调雨顺,祈求来年庄稼丰收,同时又体现出白族人民尊崇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生活习惯。人们借助火光驱逐各种邪恶晦气,表现出白族人民不畏惧困难、勤劳勇敢的品质。

(三)其他传统节日

此外,白族比较有特色的节日还有观音节、子孙节等。观音节,亦称“莲花会”,据当地的老人们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辰之日,六月二十九日是观音的出道之日,所以每年的这两天还有九月十九日都要到庙里祭拜观音菩萨,以求观音赐福保佑。子孙节,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过,每家都要蒸做一块年糕,全村的妇女都要带上自家的糕点到庙里祭拜“送子娘娘”,以求送子赐福保平安,随后村里还要杀猪聚餐共同庆祝。

太平会和火把节都是丘北地区白族所特有的重大民族节日,据悉,大理白族不过太平会这个节日,而在丘北地区,白族的太平会为时三天,每一天的活动内容都有所不同,是丘北白族传统节日中较为隆重的节日之一。火把节也是丘北白族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节日,节日中的“献除”和“喊魂”都是白族火把节所特有的,和彝族的火把节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大融合的今天,保护白族的传统节日,传承优秀的白族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文山丘北县白族传统节日的现状

从总体上说,虽然丘北白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意识的提高,民族之间的杂居和相互融合等,白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丘北白族传统节日地位的弱化;年轻的一代对本民族节日认识的淡化;保护白族传统节日的意识欠缺。

四、保护传承、功在千秋

白族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从形成发展延续至今的一切,民族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民族之根脉,民族之纽带、民族之智慧、民族之文明和民族之精神。保护白族文化就是保护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传承民族文化就是传承民族之血脉。各级政府要提高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认识;要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不是什么都不能改变,发展也不是破坏原貌。保护要有力也要有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一是倡导各民族要相互尊重彼此的传统文化。二是投入经费。要加大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制定规章制度。制定法律法规,采取具体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各民族要充分尊重、赞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白族聚居的村寨,实施“白族文化进校园”的做法,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白族文化,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白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丘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丘北县志[M].中华书局.2006.125-130.

[2]白族简史编写组,白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白族简史[M].民族出版社.2008.3-10.

作者简介:刘红霞(1989——),女,云南丘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