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探讨

陆丽萍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室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分析对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输液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配合针对性护理,统计护理有效率。结果:经有效临床护理,在48例患者中,1例发生轻度静脉炎,考虑因患者年龄偏大,血管弹性差,免疫力低下所致,其余患者输液期间内未发生静脉炎,护理有效率为97.92%。结论:对于静脉输液者,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缓解病患苦楚,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针对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250-02

静脉输液不仅仅为基础性护理操作内容,同时也为临床重要的疾病护理手段,其在疾病抢救、治疗以及康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调查显示,接近80.00%的输液者发生了程度不一静脉炎。倘若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好处理工作,将会演变为静脉硬化、慢性硬结节以及静脉炎后综合征等不良情况,严重者甚至发生溃疡[1]。给病患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在此同时也会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严重影响疾病治疗。为了更好的预防以及治疗静脉炎,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输液者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输液性静脉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现将护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输液者为研究对象。在此其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6例。年龄区间为12.55~62.36岁,平均年龄为(35.28±2.61)岁。患者均接受输液治疗。

1.2方法

1.2.1血管选择首选弹性好,回流畅通外横径粗大的血管,方便观察以及穿刺的位置。以防止多次穿刺。对于需要接受长期输液的病患,应保护性使用静脉。避免在感染、关节硬化以及受伤的部位穿刺。当需要快速输注药物时,建议使用硅胶或者聚氨酯导管。在此同时使用无菌包装透明敷料,固定好套管针,方便观察以及尽早发现静脉炎。有文献证实[2],下肢静脉炎发生率为2.3%,显著比上肢静脉炎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远端静脉血管管腔小,血流量低,血管壁菲薄,血管内部滞留血液浓度高,当血管受损后自我修复能力不佳。值得说明的是,下肢静脉瓣多,血液回流速度缓慢,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在下肢静脉留置时长显著比上肢静脉多,因此下肢静脉炎发生概率较高。因此穿刺时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1.2.2科学安排输液顺序护士应积极掌握常见药物的药理知识以及配伍禁忌,了解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浓度,使用此法减轻对于血管壁刺激。在使用高刺激性药物时,应当首先使用诱导液穿刺,在确认针头处于针管方向后,可以加入药物。注射完毕时,使用0.9%NS溶液冲洗血管,令药物进入循环后顺利通过血管,减少沉积量以及刺激,以此提升血管使用率。

1.2.3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对于长时间输液者,护士应当合理控制病患的液体输入量,尽可能将输入量控制在1000ml/日。对于持续大剂量静脉快速输液病患,要选择深静脉置管输液。

1.2.4以免输液微粒进入药液,严格依照无菌原则输液在加入药物时,使用浓度为75%的医用乙醇溶液摆拍安瓿,避免针头反复使用,以防止微粒混入药液,将针头以垂直插入的方式进入到安瓿底部抽吸药液[3]。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加药针头不宜太大,以降低橡胶微粒混入药物。药物必须完全溶解,以降低结晶颗粒混入。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有目的的使用静脉。对于渗透压强的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刺激药物,推荐粗大静脉穿刺。如有必要,可进行锁骨下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降低对于血管刺激性,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以增加局部血液流动,稀释药物对于血管的物理性刺激。结合气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药液温度,对穿刺部位做好保暖工作,调整给药时间。

1.2.5合理预防静脉炎为患者补充营养,以提升自身抵抗能力。促进患者疾病早日转归。保持皮肤清洁,限制陪护人员数量,降低感染机率。预防为降低静脉炎发生的首要方式[4],绝大部分输液性静脉炎者为轻度症状,进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此,在开展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当做到以患者为核心,全面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2.结果

经有效临床护理,在48例患者中,1例发生轻度静脉炎,考虑因患者年龄偏大,血管弹性差,免疫力低下所致,其余患者输液期间内未发生静脉炎,护理有效率为97.92%。

3.讨论

3.1输液静脉炎引致因素

(1)护理性因素:多种机械原因均会引起静脉壁受损,进而引发炎症反应。机械原因主要指的是穿刺位置固定不善,针管滑动。所选择的导管管径过粗、护理人员技术不过关等,在这种情况下,令血管壁受到刺激。不良穿刺位置,会引起血管和针管摩擦力增加;留置静脉置管过程中上肢非随意性活动,护士穿刺手法粗暴等,都会令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血栓形成。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发机械性静脉炎。

(2)化学性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例如烃化剂、抗生素、高渗溶液等等。高刺激性药物和非生理性PH液体,必须在短时间内滴注完毕,加上间隔时长短以及反复使用浅表静脉,均会令静脉壁受损,提升血管通透性,进而增加了药物渗液机会。这种情况不但会对血管周围组织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增加受累血管炎性刺激程度,进而引发静脉炎。使用静脉套管针输入浓度为20.00%的甘露醇,2d内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概率为45.69%,2d后发生静脉炎概率为100.00%[5]。

(3)输液速度和输入量:当静脉输液量>1500ml/d时,发生静脉炎的概率为日输液量1000ml以下的数倍之多。输液速度倘若比血流速度大,就会增加血管壁压力,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概率显著上升。这一点重点体现在下肢静脉大剂量输液时,因远端血流回流速度缓慢的原因,血液在血管中留置时间过长,会形成瘀滞,进而引起静脉炎。

(4)污染因素:局部消毒不完善,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等,均为典型污染因素。配药后未能及时使用药物,会引起污染。输液微粒污染最应重视,当异物进入血管之后,会直接阻塞血管。令局部供血不足,缺血缺氧,严重者坏死。

(5)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病情危重、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不佳,尤其是皮肤黏膜防御能力低下者,为发生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外,营养不良,高温气候以及陪护人员卫生意识不佳等,也会引起静脉炎发生。

3.2开展针对性护理对于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作用

在本次实验相关结果中可见,护理有效率为97.92%,可见对输液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可取得满意成效。正确选择穿刺工具和血管,提升冲管意识,强化护士操作水平以及患者依从性,认真对待每个护理环节,完善消毒步骤,使用正确方式固定输液管以及针头,能够缓解病患苦楚,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汤娟娟,王俊杰.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6):26-29.

[2]王娴,张洁,韩燕萍.茶黄膏封包治疗输液性静脉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8):556-558.

[3]王玲玲,许夕霞,王彦霞,等.地奥司明片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6,38(18):2859-2861.

[4]张红,张仑,唐云.儿科静脉炎危险因素分析和护理人员认知情况调查[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6):914-916.

[5]徐英.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