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的空中楼阁》的环保审美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浅析《我的空中楼阁》的环保审美教育

朱志敏

朱志敏(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玉溪651100)

摘要:本文从当前环保审美教育的实际出发,从标题引入环保思想,从内容分析环保思想,从时代背景突破环保思想,从表现手法深化环保思想,分析了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的审美教育内涵和方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浅析环保审美教育

我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笔调清晰、清丽含蓄、感情真挚、风韵雅致、纯情柔和、语言优美的散文、美文,意境优美、深邃,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整篇文章字里行间贯穿了环保审美教育的思想,是一篇富含环保思想的优秀文章。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挖掘文章的环保内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破题着手引入环保思想

《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有一种方法方式,就是从标题着手引入新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空中楼阁”,“我的”是限制“空中楼阁”这个中心词的。从这个标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什么叫空中楼阁?2.为什么在空中楼阁前面还要加一个限制词“我”?通过思考、查找,得知“空中楼阁”的含义是:指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常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3.为什么空中楼阁是我的,而非他人或大家的?从以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作者个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独立的感悟。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并以此为标题而写下一篇文章呢?这就开启了下文,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李乐薇境界。步步深入,使中心思想得以深刻,使环保理念得到升华,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态文明的教育。

二、从内容着力分析环保思想

本文从开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一点痣”到第八自然结尾:“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作者立足于山外,立足于山上,立足于山下角度,描绘了小屋与山、小屋与树的全景、近景、远景。“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小屋后面有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密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认真分析这些文字,表层上看是写实实在在的景物。第一种情况,作者在离工作的城市不远的郊外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山,山脊建有一幢小楼阁(别墅)。白天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繁华都市淘金,晚上驾车回到远离喧嚣吵杂的纯自然的小屋,休养生息,暂时忘却各种欲望杂念,养精蓄锐,恢复生机。第二种情况,作者并无这样的小屋,身居闹市,远远可以望见离城不远有一幢别致的楼阁。自己身居闹市,望小山小屋浮想翩翩,望梅止渴罢了。但细细品味其间文字:“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也不难窥探出作者的思维状况,也可以说是作者生活经验的映照,是想象出来的产物。就因为作者还不是绝红尘者、坚决反都市化的人,所以作者才憧憬渴望这么一块净土,兼得都市文明便捷心跳的享乐与大自然恬静纯美舒心的优点,尽可能减少二者的负面影响。

三、从时代背景突破环保思想

许多文章,了解理解时代背景往往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的一把钥匙。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从标题到内容,本来就不容易理解,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必须在时代背景上加以琢磨,取得突破。本文写于七十年代,当时,正是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越来越严重,所有的现代都市病突然爆发出来:工业废气污染,阳光不再灿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水不再清;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无节制排放,空气不再清新。所以,许多城市人厌倦都市的喧嚣烦躁,希望找到一小片净土,亲近自然,更好地休养生息,洗涤都市带来的伤痕劳累,希望在城市与自然中寻求平衡,兼有二者的益处。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四、从表现手法深化环保思想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继承并创新了我国传统的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整篇文章,不惜笔墨写物绘景。首先,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幅小屋与山、树的美景,实虚融合,自然清新,幽美和谐,天人合一。其次,开启智慧的阀门,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细腻而逼真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感鲜活、清纯自然、令人遐想、美妙奇绝、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图。通过这些物、这些景,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负面效应的反思与批判,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热爱敬仰的感情。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导,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更加懂得生态文明价值的意义之所在。通过这些虚无缥渺的物、虚无缥渺的景,寄托了作者对西方文明过分追求物欲的文化的思考和反叛,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肯定。通过这些虚构的物,通过这些虚构的景,表现了作者对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行扬弃、取长补短的一种思路和探索,为人们勾勒了一幅美好的发展图景,点示了现代文明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