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张向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张向荣(富平县王寮明德小学陕西富平711700)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自由的、创造性思维。”记得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创造是从质疑开始的,你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孩子就有多大的思维空间。”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遵循“知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规律,努力的做到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课堂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必须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设计每一堂课时,不能只局限于短短的四十分钟,而要把课堂向课前延伸,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去生活中找数学。比如: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时,让学生自己去生活的周围找一找,哪会遇到这种问题,学生收获很多:“我家的粮囤里能容纳多少粮食?”“我爸爸的摩托车里装多少汽油?”“我喝的雪碧饮料是250ml.”……学生“百分数”时,就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把它们收集起来。当然,这个自由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收获,让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心中已经对所学知识产生了自己的疑问,浓厚的探索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正是忽视了这个机会,以至于我们的学生体会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减少对学生时空的占领。

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以及一大堆的疑问走进了课堂,此时,老师不能急于确定研究的重点,不要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强化的习题训练,不要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去探索。应把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让孩子把心中的质疑说出来,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如,学生就带着各种各样的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老师,比赛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怎么计算我家粮囤的容积呢?”“为什么饮料瓶的的容积不用cm3,而要用ml呀?”“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长乘宽?”……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独立性、自由性,这时,我们就要加以引导,确定出这节课的研究重点。接下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多角度的探索,解决问题。课堂中,你把观察、思考、思考、讨论、合作、质疑、小结、创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孩子就有了个性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多了一双数学的眼睛。课堂后,留给学生一片空间。

四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我们就会设计一大堆的习题,让学生去训练,到此,一堂课就画上了句号。此时,我们正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发挥数学的“工具性”。因为学生还未真正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还未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还未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原因在于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还不够,此时,孩子经过自己的积累、研究,已有了一定理论基础。何不在课后,留给孩子更广更自由的空间,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比如,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可让学生去参观一次酒厂;学习了“平均数”,进行一次拍球比赛;学习了“体积、容积和计算”,可试着控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参观、比赛、探索的结果留给孩子们去解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离开中学的课堂时,就不至于说:“生活从此就与数学无关了”。

学生是有发展,有个性差异,有自主精神的人,那就在课前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课堂中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发挥;课后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记住:“你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孩子就有多大的思维空间”。就会打开数学教学的另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