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卢门永黄秀容叶燕婷

卢门永黄秀容叶燕婷(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5172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胃肠外科所有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了解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胃肠外科住院患者800例;发生SSI感染率27例(3.33%),急诊手术感染率7.33%,明显高于择期手术1.00%(χ2=6.22.,P<0.01);手术时间≥120min的感染率6.66%,明显高于<120min的2.61%(χ2=6.33,P<0.01);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6.42%,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的2.72%(χ2=6.55,P<0.01);住院天数大于15d的感染率9.00%,明显高于8~14d(χ2=6.88,P<0.01);Ⅲ类切口感染率7.75%,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率2.08%、2.08%(χ2=6.98,P<0.01)。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为SSI的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关键词】胃肠外科伤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089-02

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及时判断和消除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是外科患者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1],术后SSI虽不能杜绝,但进行有效监测,可极大程度地防止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本文就分析800例患SSI发病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05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的住院患者800例(男623例,女177例);年龄在7~91岁,平均(48.87±16.94)岁。800例中,胃大部切除及全胃切除术430例、肠破裂修补术150例、直肠癌根治术80例、结肠癌根治术60例、胃癌根治术50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30例。

2方法

通过观察换药时切口愈合情况、询问患者病情,结合查阅病史、病程记录、化验单、特殊检查、细菌学检查报告等资料综合判断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ealsiteinfeetion,SSI)。对必要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出院后切口愈合及感染发生情况。

1.3SSI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似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中将手术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4ASA分级标准[3]美国麻醉师协会(ASA)的评分能较好地反映患者术前并发疾病,ASA分级标准:I级为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II级为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III级为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IV级为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V级为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

1.5切口分类标准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①I类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②II类清洁一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③III类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的手术;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

1.6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3]的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用药时间。

1.7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采用SPssl3.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单变量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采用BackwardConditional法。

2结果

2.1对2005年3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胃肠手术的住院患者800例;有27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3.33%。

2.2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急诊手术感染率7.33%,明显高于择期手术1.00%(χ2=6.22.,P<0.01);手术时间≥120min的感染率6.66%,明显高于<120min的2.61%(χ2=6.33,P<0.01);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6.42%,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的2.72%(χ2=6.55,P<0.01);住院天数以大于15d的感染率9.00%,明显高于≤7d、8~14d(χ2=6.88,P<0.01);Ⅲ类切口感染率7.75%,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率2.08%、2.08%(χ2=6.98,P<0.01);

附表SSI易感因素与感染率

2.3SSI危险因素为避免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或因某些干扰因素而造成的假象,克服单因素分析的片面性,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共筛选出6个SSI的显著变量,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

3讨论

已有资料表明[4],能降低32%的医院感染。通过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发现SSI病例及时判断和消除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改进措施,预防SSI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SSI受多种因素影响,各个时期,不同科室切口按发生情况有所不同。本研究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5]共筛选出6个SSI的显著变量,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现已认识到感染的发生涉及细菌与宿主之间的内环境恒定及其平衡。术前血清白蛋白过低往往提示患者的营养状态或肝功能较差,对手术的耐受力差,贫血亦可影响切口愈合,使感染率增加;因此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应做好改善营养状态及增加肝功能储备等在内的术前准备,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降低的手术风险。择期或急诊手术与SSI密切相关,这可能与普通外科急诊手术患者多数都存在腹腔污染,切口污染重、病情危重,术前无法完善各种准备有关;加之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菌术和灭菌术,可能易于导致较高的感染率。手术失血量过多,间接反应了手术难度大,手术创伤程度大,创面愈合慢,出血过多可使术后贫血,且降低了术后病人的抵抗能力,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的机会。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预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则不用。本文结果显示,随着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就会显著上升,因此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切口的类型是由手术的部位和切口的污染情况决定的,往往是非控制性因素。文献表明[6],手术切口类型分级是一个确凿的SSI危险因素,随着切口污染程度的升高,切口局部细菌繁殖也增多,引起感染的机会也增大。但术前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术中尽可能保护脏器,减少切口的污染,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能有效地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9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61-564.

[2]茅一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6):707-710

[3]谭毓锉,黎沾良.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426-430.

[4]龚瑞娥,吴安华,冯丽,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7):724-726

[5]覃忠卫.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0-3203

[6]任建安.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实用外科杂志,2007,9(15):59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