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外面脉冲自己就震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1

不能外面脉冲自己就震荡

院士简介:段正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原华中工学院第一批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

没有一项研究少于十年

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旁,有一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段正澄教授经常过去瞧瞧,这是他1956年前刚刚迈入原华中工学院时栽下的。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75岁的段正澄教授也登上了中国工程科技的最高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

花白的头发,硬朗的身体,平和的面容。第一次申报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段正澄的神情依然从容。

“作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段正澄说,从事科学研究,贵在长期坚持,百折不挠。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获奖项目“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几乎垄断了世界汽车曲轴制造设备的高端市场。1979年,段正澄团队主动走进孝感机床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并肩努力。1983年,他们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数控高速全轴自动曲轴磨床。经过20多年的不断升级改造,目前,我国生产的汽车曲轴磨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结构比国外设备更简单,价格却便宜一半!

工科研究应面向企业

龚时华,段正澄的学生。从他认识段老到现在已有16年。他说,多年来,老师都扎根一线,面向国家、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研发和改进。龚时华对跟着段老到江铃汽车厂调试设备印象深刻。那一次,他们在那里坚守了两年,夏日炎炎也不曾间断。作为段正澄的学生,都要经历这一关。

段正澄告诉记者,工科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企业实践,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出成果。

他的话语里没有“我”

采访中,段正澄教授的话语里没有“我”,多是“我们”。他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

1996年9月,深圳一家公司负责人找到段正澄,邀请机械学院人员加盟并主持“全身伽玛刀”的研发。随后,四单位联合的课题组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协作,其成果打破了昂贵进口设备垄断各大医院的局面。“团队的和谐合作让我们把想法变成了现实。”段正澄说。

谈及自己的团队,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本报记者邵娟,通讯员万霞)

链接

一个学院出了五位院士

随着段正澄的当选,华中科技大学已有两院院士10人,其中,该校机械学院占据半壁江山,并在国内机械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来自机械学院的院士分别是杨叔子、熊有伦、周济、李培根、段正澄。前两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三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