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寒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赵拴波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得以在全国各个省市大范围推广,并取得许多具体的建设效果。不但有效控制了城市水患,还实现了污水回收再利用,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作用显而易见。但海绵城市理论在寒冷地区的建设会遇到许多无法忽略的挑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有难度且又有价值的工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寒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季城市降雨比较集中,并多以强降雨方式出现,城市水患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北方地区的城市又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地方,河流较少,且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消耗较大。这种情况下,非常适合采用海绵城市理论指导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水患;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降雨储存,作为再生资源进行利用。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雨水等实现海绵式的吸收和存储功能,当处于降水状态时完成整个吸水、渗水、净水、蓄水的操作,当城市需要用水时,可以将这些蓄存的再水抽出来使用。海棉城市理论在城市中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城市更好地适应因气候的变化形成降雨过多导致的灾害性问题,使得城市具备了更加弹性化的处理能力,有效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并进一步降低洪涝问题对城市的不利影响。相比较而言,海绵城市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设计理念将城市生态功能放到了较高的优先级来考虑,该系统建设完成后,就可以自动发挥功能作用。利用人工设计的方法将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功能充分利用,促进城市水治理功能强化的同时,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天然水资源,有力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

2.我国寒冷地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分析

2.1我国寒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就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来说,在对具体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的原则

就是强调要发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向引领以及对程序的约束作用,强化规划设计过程的严格管控。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建设规划充分有机融合,综合考虑所有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排水设施功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实际的指标。

(2)坚持生态优先自然调蓄的原则

充分考虑借助并发挥所有自然环境以及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包括山、林、田、湖等,还有植被及土壤等对雨水的直接渗透作用,充分考虑湿地、水体等对降雨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将这些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并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以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对与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增强城市水循环系统对降雨的自然调蓄和涵养能力。

(3)坚持试点示范有序推进的原则

可以挑选具备一定建设基础的城市作为建设试点,根据新、老城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必要的分类,大力推动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海绵城区、海绵公园和绿地、海绵住宅区、海绵道路和广场等,对这些示范项目要重点规划细致设计,以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操作经验。

2.2寒冷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于寒冷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在具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还是会面临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亟待国家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1)政策文件对寒区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过高

海绵城市建设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有所侧重和调整。在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到2020年城市市区超过20%面积要就地消纳并利用70%以上的降雨。这样的标准对于寒区城市来说,实现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高密度城市的老城区,规划建设较早,城区的绿地率低,且地下空间又已经被利用,同时还要考虑污水净化等建设内容,依靠这样的基础条件来完成预期控制目标的规划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

(2)对海绵城市理念缺乏系统认识

对于寒区城市来说,水患通常并不严重,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迫切性和群众基础。一些城市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就是实现下凹绿地建设。因此在资金、人员、认识都准备严重不足的前提下,盲目上马追求快速建设,导致规划设计无从下手,即使勉强拿出方案,在实施中也难免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3)缺少与国家政策相应对接的地方规范

海绵城市建设不适合大而化一的操作,但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有一些指导性的措施,实际上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举例来说,对于可渗透铺装,在寒冷地区就不太适合,因为雨雪融化后会渗透到铺装面层以及基层,进而导致发生各种冻裂现象。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按照标准要求处理。

(4)现有建设方案选择的局限性

对于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等的规划设计,一般都会要求种植耐涝性比较强的植物,这些规定导致了物种的限定性,在大面积推广中会导致本土植物物种的减少,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资源。

2.2针对寒冷地区海绵规划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景观及功能的规划设计

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避免过于注重景观而忽略了园林对水的自然吸纳、净化功能,而造成对对市政排水系统过大的压力。处理好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对于大概率的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对小概率的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确保妥善及时排水防涝。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互补,不能顾此失彼。

(2)注重从源头实现减排设计

源头减排是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处,雨水产流与汇流形成的地区着手,尽可能将径流减排问题在源头解决,分解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在建筑和小区等开发建设过程中,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过程控制是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延缓或者降低径流峰值。系统治理是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整体布局谋划,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建设海绵城市。

(3)海绵型建筑与住宅小区建设规划设计

对新建住宅小区的设计,要按照低影响开发要求规划建设雨水系统,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型住宅小区建设要求,在建和既有建筑与小区应遵循因地制宜、施工简便原则进行改造,达到海绵城市相关要求。在城镇低洼易淹易涝区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要同步考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排水设施能力建设。减少建筑与小区的硬质铺装面积,鼓励建筑与小区的非机动车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铺装。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要率先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增设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建立完善硬地雨水径流控制系统,发挥雨水调蓄和绿化灌溉功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论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尤其在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更有着非常现实的价值。我国寒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一些特别难度的限制性问题,包括耐寒建筑材料使用、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等,都需要从规划设计层面认真研究,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和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从根本上推动寒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程度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秋,韩文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6(15):38-40.

[2]王敏智,杨肖畅.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我国北方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0):10-11.

[3]王国荣,李正奇.海绵城市理论在寒带城市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4,4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