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关于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刘广新

天津市大港油田天津炼达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港油田300280

摘要:提升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管道企业决策者、完整性管理工作者以及规划设计建设等相关单位进一步深刻把握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内涵,统一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各方合力。下面,谈一下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认识

前言:

国家标准《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32167-2015)的发布实施,标志着管道完整性管理已经由企业的自主行为上升为政府对管道管理的强制性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围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执行落地,与传统管理模式的融合以及如何改进提升,还存在一些亟需突破和解决的问题。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逻辑模式是通过识别风险、预控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是一个不可逆证的管理模式,保证这一体系成功实施的技术基础是对事故致因要素的认知和分析水平。管道决策者的理念、组织机构、认知的一致性等是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管理基础。

一、加深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认知

在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这项新业务时,大多数管理者还处于传统的被动型“管理管道完整性”的管理模式,对完整性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导致未清晰把握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目标、内容和深度,未了解管道完整性管理与现有管道管理工作在内容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

“管道完整性管理”属于专家管理、专家决策模式,要求管道完整性管理者既是完整性管理的技术专家,又能胜任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材料学、力学、数据分析利用等基础知识,具备识别管道风险、辨识隐患、分析和诊断风险等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内检测、外检测、风险评估和数据管理等业务。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够识别风险、预判风险,最终实现预防事故的目的。所以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种高水平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和管理素养。

“管理管道完整性”基本上仍然采取传统的流程管理或专业管理方式,要求管理者根据领导的指示和相关流程、规定等开展程序化工作,对个人专业能力的要求不高,遇到具体问题主要依靠相关专家或专业机构提出建议。但专家或专业机构的诊断和建议只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具有局限性和非持续性,选用的方法和管理措施较难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很多隐患可能无法被有效识别,正如大夫看病的过程基本一样,最终诊断和治疗效果却大不相同。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认知,从制度和队伍建设入手,下大力气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之真正具备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能力。

二、转变管道完整性管理理念

管道企业领导人的管理理念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实施及其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些同志对管道安全事故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不一定会在自己任期内发生青岛“11.22”那样的重大事故。将管道管理定位于看护好管道和维抢修,满足于任期内不出大事故就行,不愿意下功夫系统掌握管道基础数据,更不想去深入探究管道全生命周期究竟会存在何种风险因素、可能导致何种安全风险。还有的同志认为,隐患治理存在小题大做和过度投入的情况,甚至将其比作“将感冒当癌症治理”。

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领导和承诺、组织机构和资源保障。领导和承诺是管道完整性管理实施的前提条件。管道企业的主要领导要采取保障措施来支持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开展,并带头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管道企业的各级负责人应主动加强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并贯彻落实。

组织机构和资源保障是完整性管理能顺利实施的基础。管道企业要有职能部门来负责完整性管理工作,并由一批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来组成。而且关键是为相关工作提供资源保障。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等。

领导和承诺可以为组织机构和资源保障提供保证,而后者也能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

三、认清管道完整性管理与降本增效的关系

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要在前期投入较多的资金开展管道的内外检测工作,数据的恢复也要花费可观的费用,当遇到新的问题,还需要投入经费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完整性管理的效益评价应该以正向计算和始终相信为主。首先,对隐患的识别和消除是有益于消除事故的,识别率和识别水平代表对事故减少的贡献度,也就是经济投入的价值,比较于其他的投资决策建议更为可靠合理。再者,完整性管理下的安全生产状态显著不同于传统管理的安全生产状态,合规性、资产状态的保持、保值和寿命的延长等也需要考虑计算在内。

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越来越重视,管道一旦泄漏后的抢修费用也越来越高,连带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如果管道在高后果区发生意外泄漏,一旦演变为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恶劣影响很难用经济损失度量,后果几乎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管道企业应转变观念,更明智的做法是保障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投入,通过大力开展管道风险管控,实现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四、消除建设期和运行期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差异

如何将运行期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前移至建设期,将运行期发现的缺陷在建设期间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可接受准则是当前需要做的一件较为棘手的事情。比如设计阶段定义了管道的基本参数,将管道路由确定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之内,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施工条件的难易,运营管理中保护、维护、调度、抢修等条件的完善程度,管道设计不仅要符合规范标准要求,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还应满足合规性,管道的抗风险能力要足够强,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的潜在风险相对最小,并从各种生产运营、保护条件方面保证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因此,管道企业(业主)应从管道腐蚀控制、检测与风险评价、智能巡护、应急管理等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角度抓好工程规划、设计,抓好各阶段的设计评审,为管道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项完整性管理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具有相关完整性管理能力的设计单位在完整性管理工作中的数据测量、数据恢复、高后果区复查、含缺陷管段的评估与修复、新建工程和设施对管道的影响评估、管道保护设施加强、新技术/新材料在运营管道上的应用等方面专业咨询服务作用。

如何确保建设期管道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统一性并实现智能型数字可视化移交;如何通过建立管道材料、环焊缝、失效事故/事件数据库,加强管道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的基础数据管理,分析主控风险因素并主动在制造、安装环节,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管道焊接、防腐、检测技术和装备的广泛应用,提升管道施工质量和隐患排查水平,做好管道“优生”工作;

所以如何将完整性管理理念推广到管道设计单位、建设施工单位,从源头上加强管道本质安全,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五、加强管道完整性管理信息技术系统平台的开发建设

随着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深化,不断积累的数据将成为企业核心资产。完整性管理就是要基于数据科学决策,通过体系固化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安全与经济的最佳平衡。从风险专家评估转变为数据分析人员分析风险,再发展成为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的完整性管理,将从宏观到微观各层面为管道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带来深刻变革。

总结:

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就是对信息、技术、工作流程、组织机构及文件体系等要素进行集成,将其转化为管理要素和经济要素,经济合理地保障管道安全可靠运行,是一项长期、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整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以兴趣和责任感为核心,战略目标为方向,管理流程为指导,组织结构和资源文件为保障,信息管理为基础,检测和评价为手段的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