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孙治国

牙大夫口腔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对口腔修复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选择于我院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50例患者选取为观察分析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用常规修复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予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修复的总有效率(67.00%)明显低于观察组(96.00%),且其观察指标中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于口腔修复具有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口腔修复;快速成型技术;疗效评估

前言

据相关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人们认为口腔的协调性可影响到其自身面容的呈现状态以及生活的质量,因而使其萌生口腔修复的意愿,但是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口腔存在缺陷的患者还会在字词的发音、语言的交流上存在障碍,因此还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带来影响,由此可见,口腔状态良好与否的影响性不容小觑[1]。快速成型技术是近年来广被临床应用的口腔修复技术,具有常规修复技术中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并获得大多数患者的认可,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该技术的临床价值,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集进一步探析其应用与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选择于我院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50例患者选取为观察分析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均在35-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26±0.31)岁,在病情类型上,有5例患者为牙周病,有7例患者为牙体受损,有6例患者为颌面损伤,有7例患者为牙列缺失;观察组中的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16例,年龄均在34-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4±0.25)岁,在病情类型上,有6例患者为牙周病,有6例患者为牙体受损,有7例患者为颌面损伤,有6例患者为牙列缺失;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类型等的比较上存在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以(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先接受常规的口腔检查,然后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用常规修复技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予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在患者口腔检查的数据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为患者快速建立相应的口腔模型,然后对其模型结构进行详细的分层处理,并模拟出相应的修复方案,接着在方案的研究基础上将其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快速通过计算机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控制计算机制作合理的产品,并将其结果进行打印,接着加工其制成品的毛坯片以及梳理其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将其进行打磨以及抛光,并让患者试戴,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反映作出调整,直至获得患者的满意。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口腔的症状基本完全修复成功,且不存在异样感觉与现象,色差以及咬合度均较高;有效:患者口腔的修复状态基本无异样,较为成功,但其色差以及咬合度稍微有点出入;无效:患者的修复效果不佳,不仅色差不匹配,而且还会使患者感觉的异样、不适感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梳理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分析的数据,同时分别采用()、率表示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然后分析予用t、进行检验,若其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示其对比数据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表示其对比数据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修复总有效性的具体比较结果如表一所示,若其结果显示为P<0.05,则表示其对比数据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表示其对比数据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口腔修复是一个将美学修复、治疗修复以及功能修复融合为一体的口腔医学分支,主要是针对牙齿存在缺陷、牙齿失去美感、牙齿功能性低等问题进行治疗,例如牙齿颜色异常、牙齿间的间隙过大、牙体存在缺损等,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而逐渐走进人们关注的焦点[2]。

临床上为了满足人们对口腔状态的需求,于早期就提出了相应的常规修复技术,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样对患者的口腔起到良好地修复作用,但是其在材料的选取、在制作的呈现以及时间、成本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从客观地角度上分析,其修复性相对较低;快速成型技术又名快速原型制造,是近年来广被用于临床口腔修复的应用技术,经过具体的分析表明:快速成型技术是一种基于材料堆积的高新制造技术,主要是将分层制造、材料科学、数字控制等技术集于一身,然后利用其自动、快速、直接、精确等特点将人们的设计思想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现实原型,甚至是直接制造出零件,从而为实现制作原型零件、校验新设计理念等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手段;相较于常规的修复技术而言,其优越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制造原型的材料选取不受限,各种金属或非金属类的材料均可被使用;②在数据的核对以及原型的制作过程中具有精准性、复制性、互换性高等特点;③在制造工艺、制造原型等加工上亦可达到快速等效果,尤其是在制作品复杂曲面时;④加工制作的周期较短,成本较低;⑤由高度技术组成,可实现设计制造的一体化;因而在临床的口腔修复中具有更为可观的总有效性[3][4][5]。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予用常规修复技术的对照组,在临床修复的总有效率(67.00%)上明显低于予用快速成型技术的观察组(96.00%),且其观察指标中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快速成型技术于口腔修复具有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戎志静,丁明会,王美艳,等.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15,21(06):982-984.

[2]陈静,CHENJing.快速成型技术用于口腔修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1):20-21.

[3]陈小冬,邢文忠.快速成型技术及其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6(06):326-330.

[4]杨艺,郑向明.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03):60-61.

[5]牟森.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有效运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4):16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