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的核桩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不同材料的核桩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的影响

王全

王全(淮安市楚州医院口腔科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材料的核桩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收治的40例牙体缺损修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金属合金镀金镍铬合金桩核与Cercon氧化锆全瓷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非贵金属合金的树脂桩核与Cercon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的修复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的修复优良率为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con氧化锆全瓷与金属类材料进行应用能够有着更好的修复效果,且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不同材料的核桩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201-02

口腔疾病中牙体缺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少患者对口腔美学越来越重视,这也推动了牙体修复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的临床上,采用树脂、金属或金属烤瓷修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材料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人们对于口腔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1]。本文通过40例牙体缺损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材料的核桩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的40例牙体缺损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为(32.65±7.5)岁。两组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等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金属合金镀金镍铬合金桩核与Cercon氧化锆全瓷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非贵金属合金的树脂桩核与Cercon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修复效果。

1.3判断标准

①优:修复效果好,从色彩上与真牙没区别。②良:修复效果良好,色彩与真牙大致相同。③差:修复效果差,从色彩上便能区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且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6个月后进行两组修复效果比较,观察组的修复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的修复优良率为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修复效果比较[n(%)]

由表1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效果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口腔修复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的修复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人们对于牙列缺损及缺失的修复也越来越加重视,由于不同的材料对于修复的效果都不一样和存在着不同的缺陷,所以人们也在不断寻找更好的修复材料,以满足修复的要求[2]。Cercon氧化锆全瓷的修复材料应用是当前最佳的修复材料,而不同的材料的核桩与Cercon氧化锆全瓷的应用其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4]。屈波等学者[5]指出:相同直径不同材料的桩修复上颌中切牙后,随着桩的弹性模量增大,剩余牙本质上的VonMises应力峰值减小,桩的VonMises应力峰值增大.对于不同直径同种材料的桩核冠修复,桩直径存在一临界点,小于这一临界点时,剩余牙本质的VonMises应力峰值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减小,超过这一临界点,剩余牙本质的VonMises应力峰值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本研究通过6个月的随访后,观察组的修复优良率为90.91%;对照组的修复优良率为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本文结果可知,不同材料的核桩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修复效果也会各不相同,采用金属合金镍铬合金桩核与Cercon氧化锆全瓷修复有着更为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丽,聂二民,黄颖荷等.不同桩核材料对IPS-EmpressII全瓷系统颜色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2010,14(12):2171-2174.

[2]周团锋,张桂荣,王新知.前牙氧化锆全瓷粘接桥两年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03):160-162.

[3]张旭映,孙竞,卢军.不同材料不同形态桩核修复上颌中切牙牙本质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02):1085-1088.

[4]朱洪水.不同材料的桩核对Cercon氧化锆全瓷色彩的影响[c].南昌大学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硕士),2010.

[5]屈波,陈湘涛,姜德志.上颌中切牙常用桩核材料理想直径的三维有限元量化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4):636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