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保障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保障措施

张立艳

张立艳

(山东水电十三局医院253009)

【摘要】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护理人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痛苦、不能控制约束自身行为的婴幼儿及疼爱孩子的家长,患儿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是摆在儿科护士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通过多年的总结,保障取得穿刺成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295-01

1家属的配合

患儿入院后一般需要家属的照料,其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属、与患儿的三角关系,给护患沟通带来一定的难度[1]。在照料患儿过程中,家属与护士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家属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护士的心态和静脉穿刺水平的发挥。如何使家属的心态稳定平和,需要护士在接待患儿及家长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与恰当的解释,善于倾听患儿及家属的心声,并能尊重其知情、同意、选择等权利,自然真诚的表达对患儿关心体贴,使他们有归属感,同时,护士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稳重、熟练、精干,会使患儿及家长增加信任感,有助减轻其焦虑情绪。家属心态稳定了,自然就会更好的对治疗护理给予配合。

2重视护士自身素质培养

护士需要丰富专科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做好基础护理,专科科护理和心理护理,技术上更应勤奋学习,精益求精,操作过程中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给其提供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勤观察,多检查,并且善于将各种问题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治疗措施的满意度[2]。

3正确有效的制动措施

前两项是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率的基础,那么第三项就是必要的条件,是成功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我们单从常用的小儿头皮静脉举例说明。

因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且病儿肢体活动不受影响,也不影响保暖等优点,故常被选择用来静脉输液。但大多数婴幼儿对头皮静脉穿刺有恐惧心理,常用哭闹的方式表示反抗,拒绝穿刺,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出于本能保护摇晃头部,蹬腿,挺肚子,双手抓挠[3]。即使孩子不动,由于哭泣也会带动头部出现点头样晃动,给穿刺成功带来困难。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保护性制动措施,用于患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现总结如下:

3.1额静脉穿刺的制动措施:此措施需要两名助手完成。患儿取平卧位,第一助手先用双前臂肘部夹住患儿的双臂,双前臂近腕部压住患儿双肩,双手竖放于患儿头部两侧,掌心相对,将双拇指分别放于患儿双侧颧骨上,整个作用于患儿身体上的力点要均衡,力点垂直向下,既保证固定住患儿的上半身及头部不动,又要避免压伤患儿。第二助手一手握住患儿的两只小手,一手向下按住患儿的双膝,使患儿不能蹬腿挺肚子,避免带动上半身摇动。

3.2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穿刺的制动措施:患儿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暴露穿刺部位,第一助手同样先用双前臂肘部夹住患儿双臂,双前臂近腕部压住患儿双肩部,一只手轻压患儿下颌部,另一只手按压患儿颧骨弓部,此手可少用力,避免患儿头部摇动。第二助手仍一手握住患儿的双手,一手向下按住患儿的双膝。

此二种措施的优点是减少了患儿因哭闹引起的肢体及头部的晃动,增加了穿刺进针时及固定时患儿头部的稳定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缺点是需要的助手多,增加了人力资源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患儿家长协同实施制动措施,其往往因心疼患儿使实施措施不到位,护士应耐心向家长讲明固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操作要点,使这一操作顺利完成。

4小结

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需要儿科护士和患儿及家长取得良好的互动,需要儿科护士丰富的理论和过硬的技术水平,需要正确有效的保护制动措施,目的只有一个,为患儿减轻痛苦,为家长减轻焦虑,让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早日回归快乐。

参考文献

[1]汤波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27-28.

[2]许美芳,钟肖英,杨会容等.改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法对提高按压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z2):126.

[3]佟文芝.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94-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