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现代社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杨荣

杨荣(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摘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争得21世纪发展的主动。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当今时代,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然性,并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标准。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评价教育质量

1时代背景

21世纪,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日趋逼近,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为创新人才之间的竞争。随着我国进入WTO,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导致生源流动的国际化,使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各种国际教育空前兴旺。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迫使高等教育以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作为关键手段来应付各种挑战。目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社会需求的影响,根据社会、人的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创新人才,除了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宽厚豁达的品质特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超越现有的认识水平。

2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自80年代中期,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质量管理思想方法—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这种思想方法代表了当前国际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对各国的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育领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教育领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和14要点,为越来越多质量管理专家和教育理论家不断探讨以使其适用于教育领域。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它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又要适应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变化;另一方面,他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高校自我约束、自主发展、提高质量、注重特色的意识,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又要自觉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性质、主要目的、基本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形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上海市作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已取得一定进展,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和发展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体系。但就整体状况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研究尚不完备。1998年在“上海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讨会”上,对上海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求各高校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目标系统、运行系统、信息系统和评价系统等子系统,形成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程序化的管理体系。

3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辨析

3.1质量的新概念①21世纪质量的新概念,从“合格产品”到“用户满意”。20世纪的质量观念,简而言之是“合格”,在短缺经济时代,一个产品只要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发的技术标准,就是合格产品,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后,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质量标准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合格的产品不一定全能成为商品,有的甚至成为无人问津的“合格的废品”。在21世纪人们的价值期望和要求是,本质上完美,经济上买得起,功能则由使用者来决定,质量的最终标准是“用户满意”,所以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必须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关连。②从可持续性发展角度看,“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重要,单纯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7%以上,可是当资本运行的极不正常以及国际货币交易商的炒卖时,使这些国家陷入危机,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值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只占30%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已占60%之多。③21世纪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这就需要运用各种监控、评价手段来保持和创建质量与品牌。

3.2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3.2.1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跨入新世纪后,其内涵增加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一新的使命。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创业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就体现为“针对性”—即培养人才的社会针对性。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应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要根据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背景进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监控。

3.2.2我们在研究教育过程的投资效益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产品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的对比,之后才谈得上资源消耗与教育产品之间的量的对比,只有当教育过程的劳动成果是“有用的”,产生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产品,才能取得经济效益,才能进而在资源消耗和有用教育产品之间进行量的比较,对投资效益的大小进行衡量。但是每一所高校由于办学传统、教育观念、投入水平、质量自控水平等不一样,那么其教育文凭质量是不一样的。总之,20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如果说是“产出质量”,那么21世纪则应是“适应性质量”。

4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应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三方面的统一。

4.1适应性①高等教育提供社会服务获得的社会认同。质量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本身的自我演绎、自我构建。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强调的是社会导向、市场导向,重视的是外部社会需要在教育系统中的实现程度,并以社会需要的满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根本评价准则。

4.2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高等教育活动呈多样化,保存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探求未知领域、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及科技开发、应用等方面的要求,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社区和国家建设等,这些活动同时也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成为必然。我们应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办学目标的学校,在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管理体制上应代之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多样化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自然属性。

4.3发展性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在研究探讨高等教育质量时,应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而不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改造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社会环境中得到人、财、物的支持,又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专门人才、科技成果和直接服务。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结构、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高等教育系统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在社会的检验中才能得到验证和提高,否则就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最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只有通过发展性的质量标准来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产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发展性质量”是高等教育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志勇等.应对加入WTO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策略.中医教育.2002(2).

[2]张伟江.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更高层次内涵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1).

[3]王奇.转变观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