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林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谈人工林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廖裕龙

廖裕龙

广州金敦福林业服务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能够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实现环境的绿化建设,目前我国加大了人工林的栽种。而人工林与天然林之间也面临着同一种问题,那就是病虫害问题。本文主要就针对人工林病虫害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人工林病虫害提出了可行性的防治措施,以期给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工林;病虫害;生态系统;防治

引言

随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目前在我国的森林中,人工林已占有一定的数量,世界各国也从保护天然林转移到发展人工林上。然而,由于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健全,生物稳定性差,时常造成大面积流行病虫害,给人工林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能够使得人工林可以得到有效的培植,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人工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保障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1、人工林害虫危害严重的原因

1.1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为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很多的人工林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树种或者是相同品系的树种,这样的纯林,林木的生长状况较为相似,在这样的纯林中,很难包含害虫的天敌,也使得树种在出现病害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树种都会被传染,这样的纯林也为害虫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环境,使得其迅速的繁殖,从而对人工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2生物多样性降低,景观结构简单,栖息环境对天敌不利

很多的人工林都采用集中栽种的方式进行培植,在这样的人工林中,并没有种植灌木,同时也没有种植相应的地被植物,这样就使得一些害虫的天敌无法生存,由于生物多样性较少,植物品种单一,加上景观结构较为单一,从而形成了一个对害虫生殖较为有利的环境,而形成了一个害虫天敌无法生存的环境,这样就使得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害虫数量逐渐增多,在没有天敌以及食物源充足的环境下,不断的进行繁衍,从而造成害虫成灾状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人工林木的生长。

1.3适地适树原则落实不到位,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林分的抗虫性减弱

林木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和土壤中,才能够更加的健康的生长。如果环境以及地理位置无法满足林木种植的要求,那么就会使得人工林的发展受到影响。众所周知,林木对于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人工林培植,并没有严格的按照适树适地的原则进行栽培,加上相应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经营方式落手,使得人工林不具备较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很多的林木在发生病害的时候,会出现大范围传染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林木的自然生长,使得人工林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1.4思想认识不到位,防治技术和手段落后

我国对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治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由于认识上存在不足,使得人工林管理部门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对于人工林病虫害防治的基础设施配备也不健全,所采用的防治手段以及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加上没有指定专门的人工林病虫害防治机制,从而使得我国人工林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

1.5人为活动造成的原因

人为活动所造成的人工林病虫害严重主要指的是我国所引进的一些新的树种。在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我国也开始引进一些别国的树种,而我国的树种也销售到其他的各个国家,新树种的出现,往往会引发新的病虫害问题,而这些新的病虫害在地域环境的影响下,还会出现一定的改变,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出防治的方法,这样就使得人工林病虫害相对来说会更加的严重。

2、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生态治理是人工林害虫管理的根本性技术,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总结以往森林害虫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目前人工林害虫的发生现状、特点和趋势,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着重研究解决或改进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2.1害虫的监测和预测预报是实现生态治理的关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森林保护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森林害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并使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趋向现代化,达到地面、航空、卫星的有机结合。

2.2抗虫育种将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品种将成为人工林害虫防治中的有效措施。农业方面,从基因合成、载体构建、转基因方法、优良品系选育到应用都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林业方面,已经对杨树、火炬松、落叶松、花旗松等20多个树种进行了基因转化研究,一些转基因植株已经进入田间实验阶段。

2.3林业经营技术是控制人工林害虫的根本措施。要从根本上控制虫害的发生。必须强化管理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抗虫性,创造不利于害虫暴发的生态结构。这就要求在人工林经营的过程中,提高从选种、育苗、造林、经营、抚育到采伐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水平,改变当前树种、林种配置及机构不合理的状态以及经营管理与害虫防治脱节的被动局面,加强对树种、林种配置模式、林分经营模式以及害虫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并通过改善人工林周围环境、林分组成、控制林分密度,发展林地植被,建造近于天然林状态的、稳定的混交林分,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手段的人工林害虫的生态控制。

2.4生物防治是调节害虫种群的重要手段。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及益螨、原生动物等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随着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3R”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重视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中的地位。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基于生态平衡的原理,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使其长期稳定地控制在经济值以下。

2.5化学生态学在害虫生态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昆虫生长发育机制和昆虫行为、植物___害虫___天敌协同进行规律、植物与害虫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微量化学分析、生物测定和电生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生态学已成为当前拓展害虫防治领域,寻求害虫控制新途径的主要研究方向。

2.6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人工林病虫害应急防治机制,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依据该机制来对人工林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病虫害扩散严重,影响到人工林木的正常生长。针对人工林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病虫害要及时的进行预警,使得相关的人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防治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病虫害。建立应急部门,在发生有害生物突发事先的时候,可以直接由应急部门进行应对处理工作,可以将林业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得到贯彻落实,从而保障人工林的正常生长。

3、结束语

人工林对我国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人工林在栽种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其病虫害相对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人工林的生长和培植,这就需要合理的采用相关的应对措施,加强对人工林病虫害的防控,进而使得人工林可以正常健康的生长,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汉杰.人工林速生桉虫害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2]夏金虎.邹林波.冉琦.华山松人工林主要虫害及其持续控制技术[J],绿色科技,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