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浅析

张新妍

张新妍(山东省临淄康平康复医院255400)

【摘要】本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了生活质量评定,探讨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护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119-02

为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进行对比性调查研究,以了解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生活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为脑卒中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良好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实施家庭和社区干预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本研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1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的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住院的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53例,女7例;年龄59—95岁,平均(83.44士3.01)岁。所有患者均为离退休人员,享受国家医保,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具知情同意。排除意识障碍、严重的认知障碍、调查过程中不能很好配合的患者。

1.2方法1.2.1调查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现状、自理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及康复治疗。(2)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用以评定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表包括6个领域的24个条目,其中生理领域条目3个、心理领域条目、独立性领域条目4个、社会关系领域条目3个、环境领域条目8个、精神/宗教/信仰条目1个。每个条目由4个问题构成,分别从强度、频度、能力、评价等方面反映同一特质,再加上4个有关总体健康和总体生活质量的问题,共计100个问题。采用1~5级评分,按百分制转换为标准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2.2调查方法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由专人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进行解释,在病房发放问卷,填写完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0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60例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现状、自理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情况及康复治疗等因素为自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婚姻状况、疾病现状、自理情况、康复治疗相关。

3讨论分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制定、实施和评价患者临床药物疗效和康复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也将其作为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因此,探讨和分析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最终结局有着重要意义。本调查发现,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较低。其中,患者的婚姻状况、疾病现状、自理情况及康复治疗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1婚姻状况家庭支持是情感支持最基本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如果个体所得到的是来自家庭成员特别是妻子或丈夫的照顾,而非家庭以外的支持,他或她会感到更加满意。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关心、鼓励,不但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可使其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康复的信心,改善身体功能和情绪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3.2疾病现状脑卒中后患者有无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随着患者生活能力的下降,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家属或者陪伴的照顾。患者的生活质量直接受到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目前,照顾者主要为家属或者保姆,他们缺乏专业的培训,尤其在心理支持方面,容易忽视患者的感受,认为只要满足其生活基本需求即可。而抑郁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拖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3自理能力及康复治疗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复锻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残疾和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早期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学习与训练,通过外周刺激的感觉反馈,可促进大脑体眠状态的逐步活化,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功能和新生组织重建,减轻伤残程度。另外,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又反过来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本体感觉及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从而有效地防止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及骨质疏松,防止关节的挛缩,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的浅析脑卒中是目前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5%。

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概念的深入认识,更多的目标转向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存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评估患者生存质量,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疾病的反应,更是评价临床药物及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性别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在本研究中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脑血管事件,发病率较女性患者高2倍,且男性在卒中后1,3及6个月随访中的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女性。性别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在家庭及社会中担任重要角色,相对女性患者而言,男性患者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一旦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会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心理打击,表现为生存质量的降低。

年龄与脑卒中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年龄60岁患者的生活质量较60岁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增高,患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神经系统恢复能力下降,并且老年患者逐渐退出社会活动角色,社会和心理适应能力随之下降,这些因素直接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加强对老年卒中患者的护理及关怀、鼓励老年人坚持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

5结束语脑卒中不仅危害患者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朱逸溪,王德风,解海霞等.卒中后患者生物学及社会经济因素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2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