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1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王桂花

王桂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150010)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256-01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治疗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消化液所消化(自身消化)而造成的溃疡。消化性溃疡最常发生于胃、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胃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病人无症状,也可以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1.症状反酸、嗳气、上腹胞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消化不良症状。上腹痛是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右或偏左,胃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特别是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放射到后背。溃疡痛为内脏痛,故体表定位不一定反映溃疡所在的解剖位置。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灼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痛。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①慢性规律性反复发作;②节律性疼痛;③周期性疼痛。

2.体征消化性溃疡缺乏特异性体征,溃疡活动时,多数病人有上腹部剑突下一固定而局限性的压痛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压痛点常偏右,缓解期常无明显体征。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等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尚需要依靠X线钡剂和(或)胃镜检查。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癌、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胃泌素瘤、钩虫病等相鉴别。

【治疗】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同属于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者发病机制及不同消化性溃疡病人病因亦不尽相同。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避免并发症,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规律饮食,避免辛辣、过酸过期食物刺激,保证睡眠,必要时短期加用镇静药,如地西泮、氯氮卓、苯巴比妥等。对于有烟酒嗜好的病人,应予以戒除。

2.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对黏膜侵袭力的药物和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1)降低胃酸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制酸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主要有组胺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药。①H2受体拮抗药。常用的H2受体拮抗药有3种,即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肝肾功能不全者和老年人应用应酌减用量。H2受体拮抗药具有较强的抑制壁细胞分泌盐酸的作用,大多数病人服药1周内,上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此药治疗十二指壶腹肠球部溃疡一般需4~8周,4周治疗愈合率约为80%,因胃溃疡一般较十二指壶腹部溃疡大,并且发生机制以黏膜防御力低下为主,故治疗时间需8~12周。②质子泵抑制药(PPI)。常用的质子泵抑制药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及雷贝拉唑。质子泵抑制药的抑酸作用强于H2受体拮抗药,可抑制24h酸分泌的90%,对消化性溃疡比其他药物更有效。往往在3d之内即可缓解症状,应用2周,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为70%左右,4周可达90%左右,应用此药治疗十二指壶腹肠球部溃疡的疗程一般为2~4周,治疗胃溃疡的疗程为4~8周。一般应用剂量为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潘托拉唑40mg及雷贝拉唑10mg,1/d,口服,如病人不能取得所期望的反应,可使用加倍或更高剂量。③抗胆碱能药物。临床上曾应用过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哌吡氯辛等。一般常用的胆碱能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不强,其抗溃疡作用的疗效不肯定。

(2)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应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3种,即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CBS)和前列腺素E制剂。另外尚有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治疗的报道。

根除HP感染的治疗:根除HP使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显著下降,因此目前对HP相关性溃疡,不论是初发还是复发,不论是活动还是静止,不论有无并发症,均应抗HP治疗,从而使大多数HP相关性溃疡病人完全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HP感染的治疗主要应用具有杀菌治疗的药物。多数抗菌药物在胃内低PH环境中活性降低,不能穿透黏液层到达细菌,因此HP不易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常用药物有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四环素、克拉霉素、胶体次枸橼酸铋、呋喃唑酮等。

3.特殊治疗

(1)内镜下治疗。

(2)外科手术治疗。适应证为:①大量出血经内科积极处理无效;②急性穿孔;③瘢痕器质性幽门梗阻;④胃溃疡癌变或疑有癌变;⑤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或顽固性溃疡。

参考文献

[1]罗伟生,谭伯强.146例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诊断与胃痛证型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1990年03期.

[2]张惠芳,侯敏,高志刚.神经降压素和胃泌素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J];胃肠病学;2004年02期.

[3]吴鸿宾,王秀玲.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分型X线诊断的探讨[J];福建中医药;199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