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转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冯小刚电影转型分析

白云珠

陇西县文化馆

一、冯小刚电影的创作历程

身为第五代的导演,冯小刚在电影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但冯小刚不想原地踏步,想尝试不同的风格变化。不甘于做美工和编剧的他在1997年导演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并一举成功。此外《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仍延续了“平民喜剧”风格。而在之后的电影中,冯小刚很快有了新的突破和转型,推出了不同于之前风格的伦理片《一声叹息》,虽然由于题材原因没能像前面的贺岁片那样大获人心,但1500万的大陆票房依然稳赚不赔,这样的成绩在当时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里依然是很可观的。《一声叹息》之后,冯氏贺岁片重归其“平民喜剧”本色,2001年,冯小刚推出了由葛优、英达、关之琳、唐纳德萨特兰等著名演员出演的《大腕》,这部电影虽然重回喜剧路线,在接下来的《手机》里也表现的更加突出,讽刺更加尖锐,更加发人深省,正因如此《手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了5000万的骄人票房。既是如此,冯氏贺岁片仍然没有停止转型和突破的步伐,2004年的《天下无贼》,电影对人之善恶的表现独到而又深刻,以1.2亿的票房打破了冯小刚的记录。冯小刚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其电影的稳定票房,他在不停的突破自己。从2006年的《夜宴》开始,冯氏贺岁片发生新的转型,进入了大片时代。在这部古装戏里,冯小刚完全背离了自己以往的风格,而是讲述了一个宫廷里的凄绝故事,创造出一种内敛的美学格调。2007年,冯氏贺岁片继续着突破转型之旅,这一次他要尝试的是中国几大导演都没有涉足过的类型――战争片。拍出了《集结号》,它已成功地实现了主旋律理念和大众娱乐以及艺术追求之间的“缝合”,以2.6亿元的票房大胜而归。2008年冯小刚又把瞄头对准了文艺片,拍出了电影《非诚勿扰》,唯美的画面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记录——3.6亿元。2012年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全片,无数个情绪爆发点,生离死别的场面,惨绝人寰的场面,绝望致死的场面,命如草芥的场面;像看纪录片一样,去感受了一段历史。2013年冯小刚导演的新片《私人定制》更是以黑色幽默、调侃的语言再续冯氏喜剧,短短10天已经突破5亿票房纪录。

二、冯小刚电影转型的具体表现

(一)成长立足期(1997—1999)

冯小刚贺岁电影成长立足期包括《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三部贺岁片。这三部影片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虽不尽相同,但叙事方式却达到了较完美的水准,形成了冯小刚贺岁片电影对平民人物的刻画和平民意识的表现。无戏演的演员姚远(《甲方乙方》)、远涉美国孤身闯荡但却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刘元(《不见不散》)、日复一日地为生存而奔波、打工的韩东(《没完没了》)。电影主要关注都市普通人社会地位、梦想和生存空间的一种价值观和心理趋向。从电影中看到了平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众多小人物为生存奔波忙碌着,看到了他们普普通通生活的单调轨迹与色彩。

(二)初次转型期(2000—2004)

2000年开始,冯小刚有意转变以往电影形成的平民视角固有模式,而向知识分子视角的“哲理反思”阶段转变。其作品包括《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四部贺岁片,形成了初次转型的新模式。

首先,例如电影《手机》主人公严守一是个著名节目主持人,开宝马住洋房,过着典型的小资生活。《天下无贼》中王薄、王丽本是一对以行窃为生的情侣,但从他们的穿戴、言谈及与黎叔为首的扒窃团伙的斗技斗勇,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一般的小窃贼角色。

其次,超越平民视角的知识分子哲理反思日益深化。这一时期的冯小刚电影体现了鲜明的知识分子哲理反思意味。《天下无贼》是以天下皆贼为开头的,这一视觉上的反差能使我们在哄堂大笑之中感受到影片的突兀。然而在两个贼人即王薄与王丽之间的人性冲突中,影片设计傻根的出现,让王薄与王丽体会到了人性的善,从而获得了一种善的世界观。体现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具有理想色彩的形象。冯小刚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着人性的善良与人心的纯美,体现着知识分子的人文反思。

(三)再度转型期(2006—20013)

冯小刚贺岁片风格在2006年突然发生转变,这突如其来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人物、题材、故事、语言、画面、音乐上。以《夜宴》(2006)、《集结号》(2007)、《私人定制》(2013)三部影片为代表。

首先,对经典的翻版与改编。《夜宴》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和“人性”的故事。这个电影对西方经典故事“王子复仇记”的改编,只是在原型上增加了“武侠”和“歌舞”的元素。但这次转型仅仅是靠画面和音响效果,以及大明星营造轰动效应的观映氛围,类型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无内涵,影片确实没有它的灵魂所在。《集结号》吸取了上述经验,将《第一滴血》关于国家的耻辱、战士荣誉和尊严的主题与《拯救大兵瑞恩》表现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主题相结合,在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下,塑造了连长谷子地的普通英雄形象。以其为烈士正名为线索,讲述一个坚守阵地的连队的故事。这种对人权的尊重、对每个死去生命敬意的诉求呼声,符合目前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潮流,也有别于其他战争片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次,电影语言的极致与华丽。《夜宴》中运用谭盾的音乐、叶锦添的美术、袁和平的武术指导,主题虽然陈旧,但在声、光、色等视听要素上,制作精良而考究,堪称国际水准,这也是冯小刚电影语言的一次转变。

三、冯小刚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

对于不断追求完美的冯小刚,经过十几年的转型和磨练,使他成为第一个中国内地票房超过10亿的电影导演。电影中的大背景与小人物、温情、调侃、讽刺、幽默混合在一起,成为了具有内地特色的喜剧电影类型,并且影响了后来的一些喜剧电影,包括以宁浩电影为代表的“疯狂系列”的黑色喜剧,或者是《非常完美》这样的浪漫喜剧,以及《十全九美》这样的搞笑喜剧,其中都包含了贺岁喜剧或多或少的影响。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冯氏语言风格等等,都成为重要的品牌元素。为中国电影市场奠定了一个市场品牌。直到冯小刚拍《集结号》以后,不仅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主流舆论的肯定。冯小刚的贺岁片不仅培育了观众的电影娱乐需求,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方式、发行方式和推广方式,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电影的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审美需求,逐渐走向主流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