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定法,贵在得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读无定法,贵在得法

滕溪

滕溪(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小学部)山东省青岛市266100)

摘要:有效的朗读能让学生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技巧,品味语言魅力,从而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小学生朗读方法欠缺的学情特点、课堂上时间不充分、朗读指导不到位、朗读评价被单一诵读代替的教育现状,使得有效地朗读指导显得尤为可贵。

关键字:小学语文朗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8-141-01

【正文】朗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把视觉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朗读者自身的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

一、小学生朗读的意义和作用

对小学生而言,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文章内容,体悟语言之美,感受语文人文性的关键。如果忽视了朗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便失去了介入点,无法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语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课在朗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朗读方法欠缺的学情特点。根据小学生学情特点:思维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趋向,想要提升其朗读能力,必须让其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语文老师都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但由于个别老师经验不足,或者是刚刚投入到工作岗位中,不了学情,忽略了学生朗读方法欠缺,朗读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指导的现状。

2.课堂中,时间不充分,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因为学生预习不足、课堂时间有限,有些课堂上的朗读环节匆匆而过,无法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部分老师老师在学生朗读前,没有示范、也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指导不到位,使得学生不能如法砲制、相仿相效,朗读水平难以提高。

3.课堂上,朗读评价体系单一。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很好”,“读得很准确”,“读得真有感情”。这与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较大差距。学生朗读后,老师没有详细深入地进行评价,学生就不会反思自己的朗读优势和劣势,甚至还会影响学习自信心。

三、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策略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从实践去学习一切语文活动,比用规则来学习得容易多。在语文课程中,朗读是语言实践、提高语言建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建构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以有效朗读为基础的。

1.把握文体特点,分类指导。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不同文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学中,需要老师根据不同文体的特色,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或者是文章特点。如记叙文中的对话,可以分角色朗读;写景类文章可以单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景物的特色;散文要边读边体会,可以放慢语速,体会文章韵味;诗歌类文章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通过有效的朗读,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技巧,抓住文体特色,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品味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抓住提示语、关键词,感受人物心理。提示语就是对人物说话时的表现进行记叙描写,提示当时的情况。关键词是文稿中最能说明全文含义,最能反映出中心内容的名词或词组。抓住提示语、关键词,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态度、心理活动,读出人物语气。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抓住“孙中山是生气又是心疼”,对妈妈动作、表情的描写“叹了口气”“含着眼泪”。再关注两个“再也没有……”的句子,通过抓住提示语、关键词,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与抗争,以及妈妈对封建陋习的盲从及无奈。

3.重视标点符号,读好人物语气。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如《菩萨兵》这种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因为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朱总司令的“急”和“关心”,就要抓住这句话:“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啊!”关注问号和叹号,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情感、揣摩人物心理,与文本对话。

4.借助想象画面,身临其境。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借助想象,可以让人们把不在眼前的事物还原,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进行设想。

如《庐山的云雾》中,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待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边读边想象,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教师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揣摩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感受到比喻的恰当。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云雾的形态,帮助诵读。通过想象画面,再进行朗读的方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美、感受美,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

[2]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3]吴兴荣.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思考.科教文汇(中旬刊)[J].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