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

杜蕾

杜蕾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13033

【摘要】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降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14年10月起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至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之中,分别记录和统计风险管理前(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和风险管理后(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的例数,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差异性。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显著低于风险管理前(P<0.05)。结论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在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中所发挥的显著的护理缺陷防范作用,十分有必要在静脉输液临床操作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风险管理模式。

【关键词】护理;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316-01

引言静脉输液是最为常见的临床护理操作内容,其侵入性操作的性质使该操作成为高风险性护理服务项目。临床上因静脉输液治疗所导致的输液对象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护患纠纷屡见不鲜,是困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因素[1]。故而,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方能实现对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的良好控制,成为护理管理者需要慎重考虑和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我科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至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风险管理前(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我科共接治静脉输液病例312例,其中男性输液病例数为172例,女性输液病例数为140例,平均年龄40.24±10.17岁;风险管理后(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接治静脉输液病例325例,其中男性输液病例数为181例,女性输液病例数为144例,平均年龄41.09±9.50岁。两组静脉输液病例在疾病种类、输液用药种类和批次、年龄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我科自2014年10月起将风险管理引入至静脉输液临床护理实践之中,具体应用方法为[2]:①构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组织,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职务,全科护理工作者均做为小组成员,全员全程参与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活动。由护士长牵头,资深护士协助进行科室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期计划、具体实施、效果监测与整改等工作。②通过对既往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的分析与整改实效的评价,确定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的风险因素,初步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化操作流程,交由全科护理工作者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完善,形成标准。

③对全科护理工作者实施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输液基础理论与知识、静脉输液操作制度和规范化流程、静脉输液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见性防范技术等,并通过实施严格的考核保证培训效果。④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效果进行持续的质量评价,针对效果不佳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新发风险因素召开不定期风险管理会议,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各项静脉输液相关制度与操作流程更臻完善。⑤加强静脉输液护理项目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环节的重点管理。每日晨交班和各班次交接时均需将静脉输液高风险人群列入重点交接内容,护理管理者将静脉输液高风险环节列为质量控制的重点项目,实现对高风险人群的全员无缝隙风险防范保护和对高风险环节的持续监管与质量改进[3]。

1.3评价指标记录和统计风险管理实施前后两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病例发生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的例数,护理缺陷发生比例=护理缺陷例数/总入选静脉输液例数。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静脉输液相关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风险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比例显著低于风险管理前(P<0.05),见表1[4]。

表2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比较[例(%)

注:风险管理实施前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比较,X2=13.319,p<0.053讨论静脉输液以其给药直接、可快速发挥药效的技术优势成为患者接受紧急救护和治疗的最主要医疗干预途径,但因其直接侵入患者静脉血管的给药方式以及操作中涉及多方面环节和因素,导致其在临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本研究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之中,旨在通过对该护理操作的科学化先进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比例,为患者的救治安全提供管理保障。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组织的成功构建,使全体护理人员均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之中,将风险管理从护理管理者的专属职责扩大至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体职责,提高了静脉输液直接实施者的风险规避意识;经由全科护理人员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更具备制度上和流程上的可行性,在实际操作中更易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全员性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将制度与流程从思想到行动的具体转化过程的可能性;持续的效果评价和改进,将静脉输液风险防范过程变为持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符合风险因素动态变化的特征;对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环节的重点关注,有利于护理工作者和护理管理者将有限精力集中于重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风险管理效果。故而,我科对静脉输液实施专项风险管理后,取得了显著降低静脉输液相关性护理缺陷发生比例的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韩春梅,张洁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847-1849.[2]陈淑萍.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3):120-122.[3]张玉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翻转针柄固定方式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7):285.[4]赵会侠,曹会宁.改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方法与护理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