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让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刘金凤

(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校遂宁629000)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沉浸在经典诵读之中,体验文化之美,我校坚持有序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每天早上15分钟经典诵读,课余自由阅读,“旗山书韵”读书节等等。结合学校的要求,针对我班的情况,我采取了一些方法来激发孩子诵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拓展阅读内容,让孩子们识字更快,兴趣更浓。

每天早上的经典诵读坚持让孩子起立大声诵读。学校从2012年开始着手编写经典诵读的教材,即便最初没有书,孩子们依然背诵着三字经,弟子规,经典诗歌。在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享受着诵读的乐趣。一、二年级孩子的课本知识比较少,为了让孩子提高朗读水平、识字能力,我拓展了诵读面,针对语文课本的主题,我给孩子找了一些有趣味的儿歌,小诗,故事,让孩子诵读,每一次读了新了内容,我都让孩子回家背给家人听,最开始,有的家长就不知道要求背的内容是哪里的,总打电话问,后来,我就告诉家长要求孩子回家背诵的内容孩子们都是在学校里背诵了的,而且我也把诵读的内容及时传在班级群共享里,让家长通过督促孩子诵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亲子诵读,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

我一直在想,要让孩子爱上语文,首先得让孩子爱上阅读。书读多了,字认得多了,知道的也就越多了,孩子们会更聪明,更自信,也更想有发言权。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孩子用得比较好的成语或经典的句子时,我会大加表扬,让其他的孩子有通过课外读物获取知识的想法。而且我也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关注孩子成长的点滴,通过家长的督促,让孩子慢慢养成诵读的好习惯。每一次我布置诵读任务的时候,我都是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读经典。经典诵读不仅在学校发挥作用,更在家庭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经过几年的坚持,让孩子在学校读,在家里读,有些孩子就喜欢上了阅读,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通过阅读,变得更加自信,语言表达能力,识字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进步。而今,因为坚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坚持),大多数孩子乐于广泛阅读,也慢慢地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而不是一个任务,体会到阅读的幸福与美好!

三、建立图书角,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从2013年开始,学校就开始倡导各班建好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我们班的家长特别支持工作,每学期,我列好购书清单(相同的书不超过5本),家委会统一购买,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可以看几十本书,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买了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共20册),(像《城南旧事》、《草房子》、《小兵张嘎》等书有些孩子现在都喜欢看。)并在学校的图书室借了几十本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一段时间过后,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比比谁读得多,说说自己读书中的收获。每期结束,我也会推荐书,让孩子自由购买,比如上学期我就为孩子推荐了以下书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开校的时候,组织孩子交流读书体会并交换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读起书来,体验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收获。

四、开展特色活动,让孩子展示自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巩固孩子们的阅读成果,让更多的孩子有展示的机会,我经常开展故事比赛、读书汇报、1分钟美文诵读、自由演讲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学生记忆能力、识字能力、倾听习惯的培养。我想,日子长了,看得多了,说得多了,听得多了,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读书活动,也乐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

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清人孙洙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游戏,这学期,我把游戏进行改良,也在班上开展。每次活动提前确定“飞花令”的主题字,让孩子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活动采取多层次进行:全班男女生对决,游戏开始时,老师尽量抽成绩一般的孩子,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也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与成功的快乐;鼓励古诗词积累得多的孩子一人或几人挑战全班男生、全班女生或全班学生。目前,我班已经举行了五场,其中有两场不怎么理想,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会让孩子重新准备,重新开展。遗憾的是还没有孩子主动挑战全班,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确实还有一定的困难。相信活动的坚持开展,会让更多的孩子主动参与到积累诗词的队伍中。

漫漫求知路,悠悠读书情!在诵读经典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坚持,再坚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把经典诵读实实在在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旗山书韵——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一年级——六年级)

《书韵悠悠诗意绵绵》(一年级——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