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与译者主体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1

人际功能与译者主体性

周智慧

周智慧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摘要:本文将讨论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在翻译研究中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验证人际功能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人际功能;翻译;主体性;操作性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却一直被人们忽略。如今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如韩礼德人际功能中的称赞系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评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观点。

译者的情感

作为翻译主体,译者把原作品翻译成目标语,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翻译,而是要将原文中所含文化、思想传译到目标语之中。所以无论译者如何努力地隐藏自己的痕迹,都无法真正掩盖自己的感情,所以译文不仅在文字表面,甚至是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都会有译者的痕迹。

例:bySirWilliam,whowasnowenoughrecoveredtoechowhateverhisson-in-lawsaid.

王:由威廉爵士加以吹嘘,原来威廉爵士现在已经完全消除了惊恐,可以做他女婿的应声虫了。

张:接着威廉爵士又应声夸奖一番,他现在已经大大恢复,可以同女婿一唱一和了。

原文“recoveredtoechowhateverhisson-in-lawsaid”在王的译文中为“应声虫”,但是在张的译文中为“可以同女婿一唱一和”,很明显两个译者在翻译的过程都加入了自己的感情,但是王的语言更加的生动。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译者的感情会影响翻译过程,所以在翻译某个作品之前译者应该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否则很难准确地完成翻译。

译者的评判

有时译者自己的性格、文化意识、双语能力和特殊的翻译技巧会影响他的翻译判断。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会把自己的判断加入到译文中。例如,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越了解相关的知识,翻译作品时就能理解得越好。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一般译者阅读的次数越多,理解得就越好,他会发现最后一次的理解和前几次的理解截然不同,而这种理解上的不同正是由于译者每次的判断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译者对一篇译文的前后理解都会有不同,更不用说是不同的译者。

例:Notoneparty,onescheme,oranything.

张:没有参加过一次宴会,没有一点儿消遗,真过得无聊透顶。

王:没有参加过一次宴会,没有参加过一次有趣的活动或者什么的。

王在他的译文中加上了“真过得无聊透顶”,从表面上看译文不忠实于原文,而实际上是王自己加了判断来体现莉迪亚的轻浮和放荡。张采用了直译,从表面上看符合原文,但是却不能充分地体现莉迪亚的性格。所以作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判断来体现原作的感情。事实上译者的判断也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使译文变得更加生动易懂。

译者的赏析

当作者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在创作高峰时作者思维比平常更活跃,但是这种状态却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当作者完成他的作品以后,再试图找回原来的创作状态时,却无论如何也回不到创作高峰,因为作品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体。因此也没有理由要求译者完全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

例:Ifeelmyselfcalleduponrelationship,andmysituationinlife,tocondolewithyou…

王:昨接哈福德郡来信,获悉先生目前正心烦虑乱,不胜苦悲。不佞与拙荆闻之,无论对先生个人或尊府老幼,均深表同情……

张:昨接哈福德来书,知先生遭逢不幸,忧心如焚,鄙人念在至亲,兼及所处地位,理当慰问,毋庸置疑,目前先生心中痛楚,必属深切彻骨之忧……

读过小说后,读者会发现这封信的语言属于文言文,晦涩难懂。虽然卡迪那先生试着安慰贝内特先生,但字里行间充满了责备。两个译者通过自己的赏析以后,都将原文译成汉语的文言文,充分体现了原文的语言特征。

韩礼德说过,“任何译者都会将个人感情融入到译作之中”,真正理想的译作从来都不存在。不管译者采用那种翻译策略,译者的主观意识都是客观地存在于译作之中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是对原作的背叛、削减和丢失。译者的主观因素,如文化宗教观念、经历、翻译意图和个人能力都会对译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科一译、简·奥斯丁著.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张玲,张扬译、简·奥斯丁著.傲慢与偏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