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常态下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谈新常态下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尧娟1林群2

(1.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南昌供电分公司江西南昌330006;2.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宜春供电分公司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国家资产保值增值、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以及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探索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高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提升经济责任质量提出措施建议。

关键词: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措施建议

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任职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实行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

201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文件指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提出了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确立了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的审计频次,国资委要求任中离任相结合,完善任中审计,探索任中轮审,做到子企业和分支机构领导干部离任必审,任期满3-5年必审。审计期间要保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一领导干部任职不同阶段、同一领导岗位前后任间的审计要连续完整。

(二)更加注重和强化审计成果应用

从整改、公告、问责和追责四个方面对审计成果应用作出了要求。在整改方面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单位要及时整改,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审计发现问题要建立整改清单,实行“销号”管理,保证整改落实效果。在公告方面提出积极推进并落实公告制度,以公开促整改。审计机关要依法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被审计企业要按规定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在问责方面对于审计发现的重大决策失当和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和不当行为,要在查清事实、准确定性的基础上,严肃开展问责。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年度工作报告,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在追责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推动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加强督促和检查,严格追责问责。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依纪依法予以追责。

(三)审计定性要求更加客观求实

审计定性要求严格遵循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判断标准,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把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

(四)审计手段要求更加借力信息化

新常态下要求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运用数据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经常性审计,加大数据集中和管理分析力度,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前提下,探索实施联网审计。

二、当前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资源不足矛盾仍然突出

为加强省级审计力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上审下”审计机制建设要求,省公司设立审计中心,调整所属单位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人员编制,将市县公司审计资源向上集约、部分审计业务上移。体制机制改革后,地(市)供电公司审计人员编制缩减,与经济责任审计力度需要增强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审计项目质量水平不高

内部审计实践中虽然提出质量要求,但未制定明确严格规范的审计质量标准,审计项目质量管控主要凭个人经验判断,审计质量管控计划缺失,审计质量检查、分析和反馈机制基本没有形成,审计质量管控手段、方法比较单一,审计报告质量特别是基层单位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水平不高,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问题成因分析不透彻,深层次的问题和风险没有完整再现,不同的审计组审计的结果不尽相同,屡查屡犯现象比较突出,审计质量目标设定、审计质量评价、审计质量反馈等机制未建立,影响审计成效。

(三)审计评价开展不理想

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与关键,是保质保量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所在,又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但往往在审计实践中未被足够重视,未规范地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对经济责任不聚焦甚至未对领导干部开展审计评价,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等同一般的管理审计报告。

三、新形下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主要措施

(一)构建审计专家团队,提供项目保障

以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为核心,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审计专家遴选,选拔有深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涉及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及招投标、工程建设、营销管理、集体企业等多个专业领域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知名度的专家人才,纳入审计专家库管理。组建成立审计专家库管理工作小组,由审计、人力资源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提出专家库管理规范、提出入库调库专家人选、维护专家库、安排专家具体任务、评价专家培训和工作质量管理。出台审计专家管理办法,规范审计专家遴选方式、考核管理规定等等,为进一步规范地管理调配审计人才资源提供指导性作用。通过审计人才库的建设,为审计项目资源调配提供人员保障。

(二)严格审计程序,提升审计质量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体系,制定出台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指南,固化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按照《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的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以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和廉洁从业为主线,分业务板块优化界定审计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和抽查比例,以审计信息化为载体,运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内嵌的标准化审计程序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启动、实施、结束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将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成果应用全过程标准化,实现对审计程序的“刚性”约束和痕迹化管理;通过固化审计程序、明确抽查比例、强化流程管控、持续优化完善改进相关标准、模板等方式,进一步发挥标准化、程序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撑与保障作用,全面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三)积极探索实践,推广应用数字化审计

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深入应用,搭建数字化审计工作平台,在当前电网企业电力营销业务信息化管理和审计系统建成应用的情况下,依托审计ERP系统、管控业务审计系统、智能持续审计系统三大审计应用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实践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数字化审计模式,组织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出具审计线索或疑点清单,用科学的抽样数据来实现审计全覆盖;对疑点信息统筹安排现场核查,充分利用会议记录、述职报告、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线下线索等信息开展现场审计,深入揭示问题和风险。利用标准化意见促进信息化深化应用与实践,建立疑点核实机制、工作报告机制、工作开展机制,固化疑点清单统计表等标准化文本,实现标准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四)找准功能定位,规范责任评价

在对审计发现问题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关于容错纠错的原则,并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中划分管理职责界面,探索经济责任履职情况评价,准确界定问题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一般任职时间较长、分管业务较多,且审计发现的内容点多面广,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认定时,要秉持审慎客观的态度,对需进行责任界定的问题做到证据确凿、事实清楚、依据准确。界定结果应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职范围、任职期间、履职过程和尽职要求确定其责任边界,并对责任边界内的审计发现进行责任界定。在开展责任界定前,需要按照审计发现的重要性划分,确定应进行责任界定的有关事项,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区分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确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免责情形,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尽职情况下的免责、不可抗力因素的免责等。通过客观公正评价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职尽责,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

(五)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成果应用

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整改问责保障制度,将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纪检监督相结合,建立审计意见告知、承诺及约谈的“三位一体”落地机制,审计意见下发采取会议形式告知的形式,向被告知对象现场传达正式审计意见,并要求被告知对象签订整改承诺书,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进行审计整改的单位进行约谈督导。加强整改闭环管理,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通报典型案例,防止重“审”轻“改”;坚持健全问题整改联动机制,加强纵向指导和横向协同,坚持审计结果与整改落实同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及财务预决算挂钩,加大问责力度,通过实现追责问责的常态化,杜绝问题反弹、监管松懈,防止屡禁不止、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确保经济审计发现问题能够得到“严肃整改、严肃问责”,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中的作用,为企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