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公园规划浅析——以青龙寺遗址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遗址公园规划浅析——以青龙寺遗址公园为例

陈虓

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82

【摘要】遗址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象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遗址保护逐渐遭遇到新的压力,而历史文化遗址似乎被人们遗忘在了城市的角落中,无人问津。作为历史遗址而言它贮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鲜活的文化美丽内涵,“遗址公园”正是为城市遗存的遗址们开辟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遗址保护与城市创新发展相结合,这将会是城市散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青龙寺;遗址;公园;保护;文化

随着西安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青龙寺以其自身的历史意义、文化影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强,希望在园林中寻求自然感受;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此抒发思古怀旧之情;广大佛教信徒更将之奉为心中的圣地,渴望前往朝拜。复兴青龙寺,开发唐代密宗文化资源,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均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西安的改革开放、两大支柱产业的经济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一、青龙寺遗址概况

(一)地理区位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高地,龙首原之横岗,在西安市总体规划中,用地性质为城市绿地。本次规划总用地约55.3公顷。

(二)遗址遗存

青龙寺现存遗址主要包括:塔院遗址(含1、2、3、5、7号遗址)、东院殿址(4号遗址)、北门遗址(6号遗址),共7处遗址。

(三)现状评估

青龙寺遗址是隋唐长安城营城思想的见证,对考证青龙寺组群和长安城轮廓面貌的重要实物资料。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佛教兴盛,寺塔林立,青龙寺遗址位于城市南部,是城市重要组群建筑之一,也是这座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遗址之一。作为隋唐长安城青龙寺的遗存,其文化内涵展示了西安都城营建和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

青龙寺遗址是唐代佛教密宗传授地之一,在当时佛教昌盛的隋唐时期,其教义精神恢宏庞大,展示了西安当时宗派发展的特色。以历史为依托,真实地保留了中国礼制、宗教建筑的最初格局,在历史上成为这些建筑类型的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并且凝聚着东方一个具有深远、广泛影响的文明传统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筑艺术,综合体现一种东方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突出成就,具有国内突出普遍价值。

青龙寺遗址保持了隋代初修时的寺庙布局。它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西安是唐长安城“三大译场”的所在地,是以玄奘、义净、空海为代表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国佛教寺院保存最多的两个城市(北京、西安)之一,被学术界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故乡”。

二、遗址公园规划

(一)规划原则

充分发挥、利用青龙寺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唐代文化、佛教文化的特色。规划以保护该地区历史风貌为宗旨,以改善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实现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公园的功能分区

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特性将公园划分为:核心遗址保护区、遗址控制范围景观区、中日文化交流区、游憩绿地区。

核心遗址保护区位于公园西南部遗址区内。遗址保护项目有塔基,大殿基座。保护的方式采用在基础上复砂和卵石,在四周及内侧种植花卉,以质朴简约的方式标示遗址的范围。遗址南半部为山门、廊岛北半部采用开敞形式与其他功能区相连。这样封闭与开敞相宜的方式既能使游人对遗址区的历史风貌有所了解,又不至于造成遗址区景观上的封闭。

廊房内以碑文或壁画等艺术手法来反映唐代的寺庙建筑、佛塔建筑、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传统建筑规制形成一个观摩学习的区域。廊房周边种植红枫等彩叶植物与建筑物相掩映,以体现南望终南山似有“青山当佛阁,红叶满僧廊”之意。山门檐下悬挂“红叶僧廊”匾额作为当年寺庙美景的写照。

中日文化交流区位于公园南部。分为空海纪念碑,惠果空海纪念堂和青龙寺庭院区。将该区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区。成为日本游客在西安的渴祖朝圣之地,文化寻根之地,友好交流之地。

游憩绿地区位于公园南部陡崖下面,作为临街游憩绿地区。

三、遗址保护与研究

遗址公园融入了传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保护模式,即将遗址内部环境及其遗址外围环境妥善保存保护,在其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多种手段展示其历史文化,从而达到以一种历史观、生态观的态度面对遗址本体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遗址公园可以将尚未发掘或探明的潜在遗址完整妥善的保存在公园范围内,同时又可以将已经探明的遗址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现场保存、现场展示,即将遗址内部环境(遗址本体)及其外部环境(遗址周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展示的空间,让游客身处其中时有所观、有所感。

四、小结

遗址公园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职能。青龙寺遗址公园位于乐游原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又在平常中透出清秀绝尘的气质来。遗址公园所搭建的西安旅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已将传统盛唐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化公园建设,成功实现了文化向产业的转型。从中外文化交流区、娱乐休闲区、水景绿化区、唐文化体验区,到景区的环境建设,还是其基础设施、商业载体、交通管网、文化建设等配套项目都已形成,使得遗址公园的硬件和软件兼备,一系列产品服务体系构建。景区设置了很多乐趣横生的节庆活动,使得市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活跃丰富着,同时使其知名度迅速提升,刺激并拉动了消费。做到了到了生态、文化、经济的联动效应。

【作者简介】陈虓(1986.03.09),男,学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学工程学士、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