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浅谈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

唐巧妮

唐巧妮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幼儿园711300

摘要: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的乘积。”发散思维是指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来获得合理设想或猜想的思想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灵活、变通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幼儿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一分析,以期和各位学前教育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幼儿发展思维

一、丰富知识表象,培养发散思维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所以,丰富幼儿知识,建立更多表象,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发散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多观察、多思考。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富于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可以极大地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我们要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三、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发散思维

教材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蓝本和大纲。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积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幼儿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因此,只有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拓展发散思维

1.启发性提问。提出的问题应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或“不是”,要引导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幼儿:“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作什么?”幼儿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即启发幼儿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幼儿:“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去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提升发散思维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幼儿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幼儿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幼儿作横向比较,只要幼儿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幼儿。

六、利用民间游戏,巩固发散思维

1.根据场地、活动区角,按照幼儿的年龄,依据游戏内容,布置有趣的场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区域中,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在游戏和情节的不断完善丰富中,孩子的机体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2.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促进幼儿思维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游戏“过家家”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纸箱、布头、毛线等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选择利用。孩子们在不断的创造活动中,大大增加了想象性、合作性、装扮性,提高了游戏的层次。

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民间游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玩儿中学,寓教于乐。

实践证明,在语言教学中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可行的。心理科学工作者认为,创造离不开发散性的“思”,也离不开集中性的“学”。在教学中,只有辩证地运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授、开发智力,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