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证明法与归谬反驳法在辩论中的运用分析——以1993年“狮城舌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独立证明法与归谬反驳法在辩论中的运用分析——以1993年“狮城舌战”为例

谢佳沥

谢佳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24)

中图分类号:B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2

摘要:独立证明法和归谬反驳法是逻辑学间接反驳中两种主要的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政治斗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对某一种错误观点进行驳斥和批判时,经常会用到它们。其对揭示真理,驳斥谬误,促进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的几次精彩辩论为案例,来具体分析独立证明法和归谬反驳法的运用。

关键词:“狮城舌战”;逻辑学;独立证明法;归谬反驳法

一、概述

在逻辑学中,反驳“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虚假性或对它的证明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宣传真理经常使用的逻辑方法。

根据反驳的对象.反驳可分为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反驳论证方式,而对论据和论题的反驳主要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两种。

直接反驳就是引用有关事实的命题和表述科学原理的命题作论据,直接推出论题或论据虚假的方法。直接反驳方法的特点是不借助于反论题这一逻辑中介。

而间接反驳方法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的命题相否定的命题为真,从而证明原命题为假的反驳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需要通过与被反驳的命题相互否定判断为真这一逻辑中介,才能推出原命题假。

间接反驳方法中最主要的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独立证明反驳法和归谬反驳法两种。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我国派出的复旦大学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中击败当时的台湾大学代表队,赢得了最后的冠军。因为新加坡又称“狮城”,加上这次辩论赛在华语传播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人们也将此次辩论会称为“狮城舌战”。各支参赛队伍在比赛中的精彩辩论,深合逻辑学中辩驳论证的方法和规律。因此本文将以复旦大学代表队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的几次经典辩论为案例,分析独立证明法和归谬反驳法在辩论中的运用。

二、独立证明法的运用

独立证明法是通过证明与被反驳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判断为真,根据矛盾律,从而确定被反驳论题为假。

其逻辑结构可用公式表现如下:

被反驳论题A

设非A(与A相矛盾或相反对判断)

证明:非A真

所以A假(根据矛盾律)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第四场,也是初赛最后一场,决定着谁能进入半决赛。对阵的双方是剑桥大学代表队和复旦大学代表队。辩论的主题是“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剑桥大学代表队要证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而反方复旦大学代表队则要论证“温饱并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针对正方剑桥大学一辩汤之敏的论述,反方复旦大学一辩姜丰就采用了独立证明法在进行辩论。

首先摘抄三段姜丰的辩词原文:

1.“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2.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3.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姜丰的这段论述很好的运用了独立证明法,通过国家、政府、个人三个社会层次,古代、现当代这两个时间层次,国内、国外这两个空间层次。证明了“温饱不是谈道德必要条件”。

下面从独立证明法的逻辑结构公式来分析这段辩词:

被反驳论题A:温饱是谈道德必要条件

设非A(与A相矛盾或相反对判断):“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证明:非A真

国家、政府、个人三个社会层次,古代、现当代这两个时间层次,国内、国外这两个空间层次。来论证“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个真命题。

在非洲,连年战争,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到温饱的国家诸如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并没有因此不讲道德。

在古代中国,生活水平低下的孔子、杜甫不论有多潦倒都依然在讲道德。

在20世纪上半叶,新加坡经济腾飞之前,政府就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大力倡导美德。

所以A假(根据矛盾律)

既然从三个方面证明了“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真命题,那么“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然就是假命题了。

三、归谬反驳法的运用

归谬法就是由所要反驳的命题,引出荒谬的推断,从而证明所要反驳的命题的虚假。归谬法也叫归谬反驳法。归谬法具体表现为下列两种方式:1.从被反驳的命题推出假命题;2.从被反驳的命题推出两个相矛盾的命题。

归谬法的逻辑结构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被反驳论题:A

设A真

证明:如果A,那么B

已知非B

所以,非A(A假)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对阵的双方是台湾大学代表队和复旦大学代表队。辩论的主题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正方台湾大学代表队要证明“人性本善”,而反方复旦大学代表队则要论证“人性本恶”。

台湾大学的吴淑燕一开始就采用了归谬反驳,下面是一段辩词的原文:

“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

这段论述混合采用了归谬反驳法的两种形式,既有从被反驳的命题推出假命题的方式,也有从被反驳的命题推出两个相矛盾的命题的方式。而且反复使用归谬法以增强论证力度:

第一次归谬采用了第二种形式,即推出两个相矛盾的命题,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被驳命题“人性本恶”为真,推出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人类的利己手段,那么当道德规范成为手段,还能称之为道德规范吗?

第二次归谬采用第一种形式,其过程如下:

如果被驳命题“人性本恶”为真,推出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就不会再遵守道德的约束,但现实生活中,人在违反道德不会受到处罚的情况下,还是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以深夜过红绿灯为例)。

第三次归谬也是第一种形式,其过程如下:

如果被驳命题“人性本恶”为真,那么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的遵守道德规约,但事实上,人还是有善行、有道德、有利他行为的。

第四次归谬依然是第一种形式,其过程如下:

如果被驳命题“人性本恶”为真,那么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结果,一种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监督者来监督所有人,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信任。但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监督者,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则是随处可见。

按照归谬法的逻辑结构公式进行分析:

被反驳论题A:人性本恶

设A真:如果人性本恶

证明如果A,那么B:那么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就不会再遵守道德的约束;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的遵守道德规约;人类社会发展只会有两个结果,一种是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监督者来监督所有人,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信任。

已知非B:事实上,人在违反道德不会受到处罚的情况下,还是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以深夜过红绿灯为例);人还是有善行、有道德、有利他行为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至高无上的监督者,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则是随处可见。

所以,非A(A假):所以人性本善为真命题

吴淑燕的这段论述,对归谬反驳法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俗话说得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复旦大学二辩季翔在随后的辩论中同样运用归谬反驳法,辩词原文如下:

“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对方辩友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了!心痛之余我不禁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我们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段论述采用了归谬反驳法的第一种形式,从被反驳的命题推出假命题:

推理过程如下:

如果被驳命题“人性本善”为真,就能推出“人们就不需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也不用提升个人修养、也不用进行社会教化”这个命题。

但显然这是个假命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

所以人性并非本善而是人性本恶。

按照归谬法的逻辑结构公式进行分析:

被反驳论题A:人性本善

设A真:如果人性真的本善

证明如果A,那么B:那么人们就不需要道德、法律、交通规则、也不用提升个人修养、也不用进行社会教化。

已知非B:事实上,人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道德,设立政府,倡导坚贞、编写童话等行为来提升个人修养,进行社会教化。

所以,非A(A假):所以人性本善为真命题,人性本恶为假命题。

四、结语

其实,在辩论中运用独立证明法和归谬反驳法来反驳错的观点,仅仅是它们作用的一方面。这两种反驳的逻辑方法,无论对自然科学、哲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已经运用这两种强有力的反驳方法,在各门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分析这两种间接反驳的逻辑方法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是为了探索运用它们的规律性,帮助人们更加自觉地、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两种方法,在探索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道路上能够借助它们少走弯路,进而发现真理与发展真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姜全吉.逻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赵锡吾.逻辑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王沪宁,俞吾金.狮城舌战(十年珍藏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谢佳沥,(1988-),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闻舆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