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提问”的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多角度提问”的教学实践研究

马菁菁

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宁锋小学马菁菁315000

【摘要】:新的统编教材设立了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现被选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如何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多角度提问;《蝙蝠与雷达》;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科书设置了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举。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个年级编写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三年级上册“预测”;四年级上册“提问”;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的速度”;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借助阅读策略开展阅读,使阅读更加高效。

四年级上册的“提问策略”单元,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更专注,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笔者有幸在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统编教材的研讨活动,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蝙蝠与雷达》这一课的的教学,指导学生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角度对课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

一、“提问策略”单元的课文编排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被选编为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本的教学功能发生了变化。这一单元中被选编的还有《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这三篇课文。

本单元里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每篇课文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初次尝试提问,了解问题可以是针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提出,也可以针对整篇文章提出;《蝙蝠和雷达》学习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角度对课文提出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蝴蝶的家》尝试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交流平台”对提问策略进行梳理总结。最终实现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阅谈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多角度提问”教学实践——以四下《蝙蝠与雷达》为例

(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能力起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提问的专项训练,学生习惯于听老师提问,或者提问角度比较单一,没有深入思考,缺乏系统性。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思考能力。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学生能从“内容”角度提出问题,却不能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尤其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更是一大难点。因此,《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但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表达发式、写法还是比较模糊的。要让学生尝试从“写法”角度提问必须按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上。为此,我把他们从“内容”角度提出的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再以教材中的范例问题为“支架”,提供一些问题关注点,引导学生试着从“写法”提问。

(二)问题归类,感知多角度提问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问能力,但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散乱,还没有分类的意识,因此在学习多角度提问前,首先要学习如何把问题分类。在课前预习单上,我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蝙蝠与雷达》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

1.课后问题,引导分类。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课后练习上的这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问的?你能试着将这三个问题分别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吗?

2.文中问题,指名分类。

同学们看,有同学读了课文后提出了这几个问题,你能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把问题分类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分得对不对。

3.自己问题,独立分类。

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自己预习单上提出的问题,试着把这些问题也分成三类。等会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怎么分的,一起来交流。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明确问题分类,到全班交流问题分类,再到独立思考,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经历了从感知,到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对问题进行分类,也开始意识到提问题不仅可以从课文内容理解的角度提出,也可以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出,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个角度提出。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原本混乱的思维一下清晰起来。

(三)启发引导,学习多角度提问

有了对问题分类的知识基础,学生接下来学习如何多角度提问思路就很清晰了。学生在预习单上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是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针对“写法”和“联系实际”的比较少,尤其是对“写法”提问,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

1.学习从“写法”角度提问

(1)交流问题,归纳提问点

哪位同学把自己从“写法”角度提出的问题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

问题一: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线?

问题二:为什么后面两次试验没有详细写?

(教师相机出示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这几个问题分别是针对课文的哪些方面提问的呢?你觉得还能从有关写法的那些方面提问呢?(特殊句式:设问、反问,详略安排,词语,标点,课题……)

是呀,针对课文中的特殊句式、特殊标点、详略安排等方面提问,能让我们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分析总结,梳理疑问词

知道了课文有特殊写法的地方,那怎样来提问题呢?想想刚才发言的几个同学提问时用了什么疑问词呢?(为什么,怎么样)你们听得可真仔细,那我们在对课文“写法”提问时也可以用上这两个疑问词。

(3)独立思考,再次提问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试着用我们刚学的方法,针对课文的写法再提出1-2个问题,写完后我们请同学来交流,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一: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用设问句?

问题二:课文是怎样把三次实验写清楚的?

问题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中间为什么要用分号呢?

2.学习从“联系生活”角度提问

(1)同学们看,课文后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提问的,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需要凭借我们的生活经验才能解答,而有些需要我们去查阅资料才能解答。你能试着从“联系生活”的角度再提出几个问题吗?

问题一:雷达还有哪些应用?

问题二:超声波除了能帮助飞机避开障碍物还有什么用呢?

问题三:大自然中还有其他动物能产生超声波吗?

(2)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一到两个,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

学习如何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只告诉学生从“写法”角度思考提问,学生没有具体方法的引导很难找到质疑点。因此,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帮学生一步一步搭梯子。第一步,根据学生预习时提出的有关“写法”的问题,结合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课文中有特殊写法的地方。学生有了问题的聚焦点,就有了思考的方向。第二步,帮助学生梳理疑问词“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用这样的疑问词开头,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再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对课文的“写法”提问,学以致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增强他们多角度提问的意识。

(四)拓展练习,尝试多角度提问

学生学习多角度提问的阅读方法,不仅仅是这一堂课的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来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课堂检测环节。利用课后习题三,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角度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能够独立进行多角度提问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1.同学们,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方面多角度提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能了解课文内外的知识。下面请你读一读课后的第三题《它们是茎,还是根?》,尝试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三个方面提问题,并把问题填写在自己的问题清单上。

2.(教师巡视,选代表性的问题打上星)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读一读自己问题清单上打星的问题,并说一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提问的。

3.听了这些同学的问题,能把自己的问题再补充一下吗?

4.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从多角度提问了,课后同学们可以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交流或者查阅资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学生现学现用今天所学的阁读策略——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检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经历了由“方法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在实践练习中习得多角度提问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后记

“阅读策略”属于一种程序性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去感知、尝试以及拓展应用,从而形成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而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标。那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的感知、理解、实践为主,教师只要引导、点拨。首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在整个单元学习中渗透“提问”意识。其次,在如何针对“写法”角度提问的方法习得过程中,也是借助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体会,总结出疑问词和提问针对点,而不是教师直接“教给”,体现了学生自主认知的过程。再者,在学习了如何多角度提问之后,借助课后习题三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提问,在实践中巩固提问方法。最后,一种阅读策略的习得,仅仅靠几堂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是难以真正被学生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实践探索,养成多角度思考并提问的学习习惯,将提问策略化为阅读习惯,才能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