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275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总结

魏军辉

(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目的:总结颅脑伤院前急救处理的正确方法。方法:对275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颅脑损伤患者经现场及时判断与积极处理后送往本医院就诊,无一例发生中途死亡。结论:对脑外伤病例施行积极的院前诊治,可以为患者入院后的继续治疗赢得时间,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77-01

我院急诊科备用3辆救护车,并与广州市“120”联动,负责医院周边的出诊急救任务。车上备有常用的氧气瓶、喉镜、气管导管、简易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吸痰器、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物品及止血带、绷带、四肢夹板、缝合包等外伤救治物品。同时备有速尿、甘露醇、地塞米松、止血敏、止血芳酸、706代血浆、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抢救药品。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很多在城中村租房居住,人员构成复杂,突发外伤事件和群体事件频繁。随着工业、交通、商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事故所致急性颅脑损伤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为探讨院前急救方法及效果,现就2013年6月30日-2014年10月25日我院急诊科共接120出诊急救的275例急性颅损伤院前急救病例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6月30日-2014年10月25日我院急诊科共接警出诊急救275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181例,女94例,年龄分布在4~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6例,被高空坠落的物品砸伤11例,高空坠落和跌伤29例,刀伤15例,拳击伤13例,钝器伤21例。受伤程度分类:单纯颅脑外伤115例,颅脑外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60例。275例患者均用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护车赶至现场最短时间为5min,最长为25min,平均16min;救护车途中运送时间最短为3min,最长为60min,平均31min;现场急救花费时间平均为12min。

1.2临床表现27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昏迷的147例中有46例从现场到医院都处于深昏迷状态,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明显的呼吸不规则,如叹气样、吹气样等呼吸衰竭的表现,其中2例在送院途中死亡。清醒75例,昏迷147例,嗜睡53例。意识清醒的75例中有9例失语,66例均诉说有头晕、头痛、不能回忆事发时的情况,并伴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11例轻度昏迷的病人在救护途中清醒,清醒后诉说头痛、头晕、恶心、欲呕等相关症状。有3例在现场到医院的途中出现意识障碍加重。颅底骨折伴口、鼻有液体流出36例。

1.3诊治方法事发现场病史的采集。由于救护车直接到达事发现场,对事故发生情况比较了解,并且提供的病史比较可靠;检查头部的创口、瞳孔的变化、眼、耳、口、鼻内是否有出血,以及意识状态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单纯性或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院前急救处理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的时候予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合并伤口活动性出血时予局部加压包扎,以减少污染和防止出血;迅速建立有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对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使用20%的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降低脑疝的发生。检测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昏迷患者避免出现误吸窒息时现场行气管插管。交通事故伤昏迷患者应用颈托将颈部固定,防止再次损伤颈椎。搬运时应注意动作的协调、一致,保持平稳搬运,防止病人坠床。

2结果

275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由救护车医务人员在事故现场通过医护的现场急救,初步体格检查紧急送回我院急诊,无一例发生途中死亡。

3讨论

3.1院前医疗救护团队的共同目地是在院前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理,并安全快速转运到医院急诊,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抢救时间。院前急救工作强调的是快速,安全,有效,但现场不确定的危险因素较多,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或许是高速公路、家里,施工现场、山区,丘陵等;病情有轻有重,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有个人、群体等。院前急救工作具备现场不确定性、独立性、跨学科性、紧急性、及时性等特点,院前急救的诸多特点,要求实施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很强的应急能力、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和专科技术水平[1]。

3.2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造成头部以及心、脑、肝、脾、肾等重要脏器的创伤,在院前急救时应争分夺秒,此类颅脑损伤往往由于突发,受到很大的外力作用,多见于高能量的损伤,而及时、准确的初步诊断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迅速对其伤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初级评估,同时进行全身检查,及时处理流血伤口,如有无呼吸改变、意识丧失、脉率降低、瞳孔变化、对光反射消失、头面部有无开放性损伤、眼、口、鼻内有无血性液体溢出、有无其他腹部内脏出血等。

3.3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具有复杂、多变、难以控制的特点,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应严密检测病情变化,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交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一般采取平卧位,头部及颈部要用固定器固定,防止二次损伤。监护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血压、心律、瞳孔的变化,尤其是意识、瞳孔的大小和对光反射变化,是颅脑损伤的重要指征,而且有定位价值[3]。

3.4及时与院内急诊科主任、神经外科住院部二线联系,说明颅脑损伤患者的受伤人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回院的大致时间,当前的意识状态、血压、心律、瞳孔的变化、呼吸变化等。请急诊科,住院部及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

综上所述,对于颅脑损伤病例,积极施行院前急救正确诊断与及时处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可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盛家鹏,陈志刚.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6(4):41-42.

[2]金晓胜.脑外伤院前急救方法的探讨〔J〕.哈尔滨医药,2007,(6):33-34.

[3]夏为民,王穗暧,官卫.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救治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6,29(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