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阿片类药物中毒疾病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 2

浅谈非阿片类药物中毒疾病中纳洛酮的临床应用

胡国海

胡国海(吉林省长岭县第一人民医院131500)

【中图分类号】R5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015-02

纳洛酮(naloxone,NAL)又名烯丙羟吗啡酮,是1961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1971年开始引入临床医学中应用。原来主要用于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研究的深入,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对纳洛酮在临床其他疾病的应用情况简述如下。

1药理作用

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组织存在着多种阿片受体,这些受体能与不同的阿片样物质结合而发生相应的效应。其中作用最强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记忆、睡眠觉醒以及呼吸、心血管等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机体出现休克、急性呼吸抑制、阿片药过量、急性乙醇中毒、脑梗塞及其他多种疾病等应急情况下均伴有?-内啡肽释放增加。纳洛酮进入机体后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从而能有效的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多种效应。同时,纳洛酮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为吗啡的12倍,而且应用方便,皮下、肌内、静脉和气管内给药均可,起效快,临床应用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以上均显示出纳洛酮在临床上,尤其是多种危重疾病的抢救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临床应用

2.1急性乙醇中毒乙醇中毒与吗啡中毒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经研究证实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内源性阿片样生物碱,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产生急性中毒症状。纳洛酮正是通过阻断阿片受体而起治疗作用的。Blum1977年最早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取得临床效果。国内孟庆林教授搜集整理2194例急性乙醇中毒病人,其中处于兴奋、共济失调期1228例,昏睡昏迷期966例,纳洛酮治疗有效率为99%以上。曾建、方令平等报道158例急性乙醇中毒病人,其中嗜睡占54%烦躁谵妄占40%,昏迷占6%,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84例,常规传统治疗对照组74例,结果俩组病人用药后至清醒平均时间(单位为小时,下同)分别为29.46±13.33及66.24±31.77,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王玉蓉、高艳丽等应用纳洛酮治疗55例,其中兴奋共济失调23例,昏睡昏迷期32例,结果绝大部分病人用药后35分钟左右即清醒,总有效率达100%笔者去年至今应用纳洛酮治疗23例,亦取得类似疗效。其用药方法:轻度中毒0.4-0.8毫克肌注或加入10%葡萄糖40毫升静注,重度中毒病人0.8-1.2毫克,方法同上,必要时1小时后可重复给药0.4-0.8毫克

2.2急性镇静剂催眠药中毒由于无特殊解毒剂,故传统多采用洗胃及以中枢兴奋药为主的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措施,效果不尽人意。采用纳洛酮或同时伍用常规药物治疗可缩短病程,提高救治成功率。曹道俊等报道以纳洛酮为主治疗口服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病人113例,并与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加阿拉明、印防己毒素或戊四氮等中枢兴奋药)118例比较,结果治疗效果纳洛酮明显优于对照组。以重症中毒病人为例,纳洛酮组25例用药后平均催醒时间为7.21±3.13,而对照组25例则为27.03±6.94,且有2例死于并发症。俩组催醒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贾卫滨等报道安定中毒重度昏迷病人34例,其中19例应用纳洛酮平均催醒时间为6.0±2.1,而另外15例应用常规治疗其催醒时间则为22.4±5.7;张昌瑞也认为纳洛酮治疗安定类药物中毒效果好。方法:轻度中毒纳洛酮0.4-0.8毫克/小时,中度0.8-1.2毫克/小时,重度中毒病人1.2-2毫克/小时,静脉注射,或按0.01-0.04毫克/(公斤?分)加入5%-10%葡萄糖500毫升中持续静脉静滴,直至病人清醒为止。

2.3婴儿窒息综合征目前已证实婴儿窒息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及脐血中?内啡肽浓度升高。刘喜文等报道18例本病患儿,经脐静脉注入0.2-0.4毫克后30秒(最长2分钟)患儿即出现自主呼吸并出现微弱哭声,此时再刺激其足部使之因疼痛而哭声增强,促使肺脏充分膨胀,18例复苏全部成功。具体方法: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人工呼吸及应用呼吸兴奋药的同时,给纳洛酮0.03毫克/公斤,静注,然后将0.2毫克加入5%葡萄糖100毫升内静滴,直至面色红润,呼吸心跳平稳为止。

2.4脑梗塞目前认为脑缺血后,脑内的内啡肽浓度升高与偏瘫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纳洛酮在此情况下可提高脑灌注压并逆转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继发性损害,从而逆转脑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邓先容报道脑梗塞昏迷病人8例,其中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1.2毫克,3小时内病人神志均转清楚;另4例则在1-2天后神志才渐转清。仝元章报道脑栓塞病人160例,随机分为2组,在降颅压等相同辅助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80例加用纳洛酮0.8-1.2毫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天一次,12天为1疗程;对照组则加用维脑路通6-8毫克亦加入葡萄糖液静滴,每天1次,疗程同上。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6.2%和81.2%,对照组则分别为87.5%和57.5%,而且治疗组在起效时间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等的治疗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

2.5脑出血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压迫及颅内压增高,脑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而造成脑相对性缺血缺氧,此时脑内?内啡肽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增高而造成脑部的继发性损害。纳洛酮同样针对性拮抗此类物质而发挥治疗作用。刘克煐报道12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2组,6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1.6毫克入5%葡萄糖200毫升静滴,1天2次,10天后停用。结果除1例于第7天死于脑疝外,其他5例在5-7天内病情稳定,意识好转,患侧肌力提高2-3级。而对照组6例中则有3例死于脑疝,另3例存活者其肌力恢复及生活自理能力的近、远期疗效远远不如纳洛酮组。应用纳洛酮治疗脑出血获得疗效尚见于其他文献报道。

2.6休克实验证明,休克时?-内啡肽浓度可升高5-6倍,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纳洛酮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增加释放加压物质,阻滞?内啡肽的降压作用而使血压回升。Holady等1978年首先报道纳洛酮在实验性败血性休克中能提升血压。Putterman等在10例病人出现休克的30分钟内立即静注纳洛酮0.4-0.8毫克,收缩压从75±10毫米汞柱上升到130±25毫米汞柱,用药后10-60分钟尿量从16±12毫升/小时增加到122±56毫升/小时。任成山等对14例危重休克患者注射纳洛酮后血压15分钟左右平均上升16毫米汞柱。据文献报道纳洛酮对各种类型的休克都有良好的升压作用。

2.7眩晕盛举成治疗36例眩晕病人,其中梅尼埃病13例,脑血栓10例,头部损伤6例,肺心病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应用纳洛酮0.4毫克肌注或50%葡萄糖静注,3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78%,有效13.9%,总有效率92%。

2.8肺脑昏迷薛克栋等把59例肺脑昏迷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纳洛酮0.8毫克,静注,必要时隔15分钟、30分钟、90分钟、3小时,同量重复使用;对照组31例,仅予中和治疗。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为2/28,对照组为9/31,且治疗组催醒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9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阿片类成瘾者由于长期大量摄入外缘性阿片类化合物,后者作用于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负反馈受抑。此时若突然给吸毒者注入纳洛酮,使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在阿片受体部位被阻断。在内、外源阿片样物质都缺乏的情况下,患者即出现各种与戒断症状类似的反应,从而通过纳洛酮的催瘾试验达到对是否吸毒患者的明确诊断。

急性乙醇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时鉴别较难,而二者的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马青跃应用纳洛酮作鉴别诊断获较好效果。病人共65例,入院后即静注纳洛酮0.8毫克,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时再注射0.4毫克。结果有45例用药后20-40分钟头痛、呕吐、语无伦次、步态不稳等症状体征消失,神志转轻,经CT扫描证实44例颅脑未见异常,1例顶骨线性骨折。准确率达97.6%。其余20例应用纳洛酮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经CT证实均为颅脑器质性损伤。此法鉴别诊断准确率极高,而且经济、方便,对边远地区或尚无CT机的医院尤值得推广使用。

2.10其他文献报道纳洛酮对中暑、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肥胖症、先天性无痛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非特异性瘙痒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垂体激素分泌亢进综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特发性便秘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不良反应

成人及小儿对本品均有很好的耐受性,正常人曾1次给予6毫克或24毫克/70公斤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多年尚无有关纳洛酮本身中毒的病例报道。个别文献报道少数病人在每次静注纳洛酮1.2-2毫克时肢体、面部肌群出现徐动,应用1.2毫克/小时以上剂量时口唇有明显干燥,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减少,但减量后症状缓解。偶有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