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刘文龙

云南泸西二中刘文龙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手托下巴,眉头紧锁,半天下不了笔。实际上是学生心中缺乏作文素材。

什么是作文素材呢?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还没有经过整理、集中、综合、提炼等加工处理的材料。因此,可以说素材是一篇作文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缺乏,当然就写不出作文。那么,应当怎样积累作文素材,攻下“素材关”,写出丰富多彩,同时又能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气息浓郁的好作文呢?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着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这段精辟的议论,概括起来就是“要有所为才有所作”,现代的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所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创造作文素材,能够“有所作为而作”呢?

一、在完成生活作业中获得作文素材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种多样,但一般多指读、写、背、算的学习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会劳动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便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可以每周向学生布置“生活作业”。每次布置一项,难易适度,主要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了这种直接的生活实践之后,再指导学生练习描述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素材写成作文。于是,在学生笔下,一篇篇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由“做”到“作”,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作文就诞生了。

二、在开展各种活动中获得作文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话,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有指导意义,它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丰富学生的生活,尤其是为了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从而锻炼才干,创造作文素材,要引导学生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编小报、编演课本剧等活动。这当中科技活动更受欢迎,学生的头脑中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他们极想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完全出于自己的创造。

三、在培养爱好特长中获得作文素材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在培养爱好特长中创造作文素材,不仅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而且道德情操也可以受到陶冶。实际上,在培养爱好特长,学习某种技艺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创造出许多作文素材。学生应该多才多艺,从小要有自己的爱好,要学有专长,并在班集体中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专长,表现自己的爱好,给他们以鼓励,给他们提供立志有为,在竞争中求进步提高的机会。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愉快的写出了《节目主持人竞聘比赛》、《拔河》、《元旦文艺汇演》……没有这各种各样的爱好特长,也不会有这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自然也就写不出这许多生动的作文。

四、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作文素材

课外阅读在中学生学习语文、学写作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和课内的学习可以相互相成,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实际上,课外阅读也同样充实着学生的生活。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如:有的学生读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深切地感受到莫泊桑笔下的这几位人物形象,他就模仿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栩栩如生的地写出了《我的同桌》一文。这篇作文的素材不是观察周围的事物得来的,也不是老师和家长提供的,而是他在课外阅读生活中动脑、动手,自己创造出来的。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写作文也是同样,如果我们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创造作文素材,就是引导学生找到了打开作文宝库的钥匙,就解决了学生“没内容可写”这一难题,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在学作文中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