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与培育学生的现代人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中职德育教育与培育学生的现代人格

李华英

李华英(西昌交通学校,四川凉山615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德育教育培育现代人格的误区,其中包括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单一化和教育的封闭性。本文也对中职学生现代人格塑造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健康人格

中职学生由少年步入青年时期,他们的思想品德具有过渡性和可塑性。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因此,自律能力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一、中职德育教育培育现代人格的误区

(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了现代人格教育的失落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了在人才选拔、教育评估方面都以机械化、教条化的标准来度量,不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致使中职学生成为记忆、模仿、应付考试的工具。而现代人格作为主体性的基本标志便是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和自由的创造活动。另外,学校及家庭教育中,普遍重视考试科目的文化知识学习而轻视课外知识学习、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不仅影响中职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且使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受到影响。

(二)教育的单一化模式降低了人格培育的层次

目前教育中普遍采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标准,教育过程追求最优化的设计等等,排斥中职学生在人格完善中尝试各种错误的有序发展的规律,抑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人的主体性提高和人格完善,加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学校规范中心等,无疑与人格教育的平等性和尊严性相抵。因为,没有平等是对人格的蔑视。

(三)教育的封闭性降低了人格教育的速度和效益

教育的封闭性首先表现在学校对社会的封闭。当前的人格教育,与先进国家相比,在培养中职学生对家乡和先辈的劳动感情方面,在让中职学生接触社区现实、发扬社区优良传统方面,在参与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劳动精神方面都还很落后,使得广大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关心国家、认同社会、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热情。

二、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现代人格塑造的探索

(一)中职学生现代人格塑造要讲究教学方法,要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过程不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了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代表就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品质。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德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政策的运作中,而且还表现在学生的人格发展要求上。德育教师要不错过表扬学生的每一个机会,处处留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他们进步,从而鼓励他们,激励他们的进取心。这样,学生时时处处在被鼓励的心态中进行他们的学习活动,从而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并学有所得”的理想。

(二)中职学生现代人格塑造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职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的简单过程。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由于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中职学生的人格认识同成人往往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现代人格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在具体的方法中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三、以德育工作的创新推动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培育创新素质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德育工作亟需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穿心”功能的最大发挥。

(一)调整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鉴定“创新”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理当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明确的目标追求。现有德育工作的特征在于说教、规范和约束,这种德育工作的缺陷就在于把受教育者置于被动的、无条件服从的地位上,把人当作实现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在这种状态下,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整个教育格局中“创新”的失落。

(二)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的精神氛围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创新教育。

1.师生关系的民主。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改变居高临下、为师独尊的“主仆”关系,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平等地、推心置腹地沟通;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己选择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2.思想学问的民主。要让德育工作的过程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传统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植学生质疑提问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地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发展独特个性,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荒诞和越轨,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参考文献:

[1]王玮.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

[2]邓春暖,陶云,潘向明,李伦琼.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