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再现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再现法

朱瑞珍

朱瑞珍

摘要:想象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想象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具备创新精神,运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喜欢多元化、多维式的思维,喜欢标新立异,不囿常规,则是想象力丰富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想象;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活动。

首先,想象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像思维,想象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素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科学的发明创造。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生活在刚使用电能、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可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潜水艇、直升机、坦克、电报、电话、霓虹灯等什么都有。他依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他当年想象的东西现在都有了。可以说,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是创造发明的前提。

其次,想象是阅读欣赏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再现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具体感受,尽情吮吸文学百花园中芬芳蜜汁,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再次,想象是写作的枢纽。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在审题立意中运用想象,可以深化主旨,写出新意;在布局谋篇中运用想象,可以构思精巧、结构翻新。总之,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

然而,要开拓学生的想象,需要了解想象的类型。下面,笔者介绍一下想象的类型:

一、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在头脑里形成该事物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一个善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并不只是一般地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还会积极地想象,宛如身临其境,能够随着文字的叙述,在头脑里浮现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仿佛亲眼看见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学生没有见过藤野先生,但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描写:“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根据这段描述,借助再造想象,脑子里能够浮现出藤野先生栩栩如生的容貌神情,如果有绘画能力,就可以绘出一幅肖像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把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是根据现成的图形或语言描述,而是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比再造想象要复杂得多,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

三、扩展想象

这是要求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原作的主旨,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原材料为想象的出发点,对原材料进行合乎情理的发挥。如学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以《放学以后》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扩写。再如,教完《孔乙己》后,启发学生想象孔乙己用手爬行、沿街乞讨的情境,写成短文。

四、推测想象

这是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原因推测结果,根据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的想象。推测想象不是胡思乱想,需要日常关注生活,注意积累各种生活现象;要善于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各种发展趋势的推测,在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五、补充想象

空白是指作品已描写的部分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

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自己看见父亲过铁道的背影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望着父亲渐渐消失在茫茫人海时,再一次流了泪。那么,这时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写出一段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虚幻想象

这是根据个人的愿望而产生的对未曾有过的新事物的想象,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如描写幻觉与错觉,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每擦燃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借助这些幻觉表达了作者的深沉控诉。又如描写梦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借用梦来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神奇的境界,表达不事权贵的叛逆精神和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

那么,进行开拓想像的教学有哪些要求呢?

要顺利地进行想象,首先必须储备丰富的知识和表象。因为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而记忆表象就是在记忆中仍然保持着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想象是一种加工创造性的活动,是表象的再现、变形和组合。因此,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生活阅历越丰富,记忆表象的储存量就越大,其再现就越真切,变形就越合理,组合就越新颖,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广。而丰富表象储存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通过自身的耳闻目睹,摄取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把其表象印在脑海里;二是阅读,通过语言文字间接地获取表象。

其次,要掌握想像的思维原则和规律。想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一方面,想象是跳跃的,要从多个角度放纵思想,往极处想和往奇处想,创造出别人未有过的想象;另一方面,想象又必须根植于生活,沿着一定的规律展开思路。想象不是杂乱无章、缺乏内在联系的胡思乱想,而是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展开、深化的思维过程。它可以沿着各种方向展开,有纵向的由古及今,从现在到未来;有横向的由此及彼、因类相连。这样,想象的思路既可以迅速想开去,又可以适时地收回来、撒得开、收得拢,保持思路的前后一致。如果想象缺乏连贯性,就会导致思路混乱,形象支离破碎。因此,掌握想象的思维规律,就是把握形象的联系、转换、分解、组合的规律,从而合理地放纵思想,并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

再次,要充分发挥原型启发的重要作用。所谓原型启发,就是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任何思维都必须具备一个因素,即原型启发,想象也不例外。它是以某种事物作为原型,因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现象。例如,学生比较优秀的作文往往是在某些范文的启发下写出来的。这里某些范文属原型,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的过程为原型启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这个原型,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

最后,要突破习惯心理,打破思维定势。习惯心理和思维定势是在教学中长期运用求同思维造成的,它使学生的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思考问题循规蹈矩。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运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喜欢多元化、多维式的思维,喜欢标新立异,不囿常规,能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埠河中学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