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王玲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医院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关于血液检验标本的分析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份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实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标本实行分析研究,以回顾性方式明确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在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中,采血方法与储存时间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2.0%、26.0%,与其他因素相比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采血方式不正确、储存时间不合理是导致检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临床中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因素

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关于血液检验的临床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间接提高了对于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要求[1]。有研究显示,常规的临床检验方式中血液生化检验占比最高,其能够有效的辨别不同疾病的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同时还可以为预后疗效的评价提供一定知道意见[2]。但是,在临床检验的同时,检验结果也会因为许多人为因素形成改变,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形成误诊[3]。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检验结果可靠性,本文以对比研究方式探讨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关于血液检验标本的分析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份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实行回顾性分析。标本来自于65例男性,35例女性,其中年龄年龄中位数45.5岁。所有标本的检验结果均被判定为不合格。

1.2方法

对所有标本实行分析研究,以回顾性方式明确标本不合格原因。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统计、总结以及分析对比。数据在录入软件之后通过计数、对比方式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均数方式统计(如19.6±4.4),数据在对比后以P值方式检验,以0.05作为标准,在<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在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中,采血方法与储存时间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2.0%、26.0%,与其他因素相比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临床中血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影响非常大,导致检验质量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和多样,在排除了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之后,其重点则在于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运送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中,采血方法与储存时间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2.0%、26.0%,与其他因素相比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这一结果也充分论证了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采血方法和储存的时间。

标本的采集对于采血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果采血人员无法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进行采血,便会促使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遭受直接影响,甚至出现凝血或溶血等问题的发生,导致采血难度持续提升。对于检验结果是否准确也很难有效保障。有研究显示,血液标本在采血过程中采血人员应当保障采血量的充足性,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目的去挤压穿刺区域,这样的操作很容易导致标本溶血问题的出现。在采血后的储存问题方面,储存时间与环境温度的不合理是导致血压标本检验结果偏差的另一重要因素,标本的存放时间过长或温度的不合理会导致血液当中的部分指标发生改变,例如酶类的测定会和标本的存放时间之间呈现直接关联性,标本的存放时间越长时酶类的测定结果便会更低。在采血量方面,采血人员无法准确的掌握采血量很容易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偏差,例如检测凝血功能的同时,标本的采血量不足会导致抗凝剂使用过多,此时便会活化部分凝血酶从而影响检验时间与结果,繁殖便会导致血浆当中出现微凝血块,促使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遭受影响。另外,在临床中还存在少比例的送检不及时、标签错误使用以及标本污染等问题。

借助本次研究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实现影响因素的防控,实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提高:1、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考核管理,在血液标本采集的同时做好技术培训管理与监督,所有工作人员均需要通过自身检验人员的考核,准确掌握采血量以及采血的时间,同时保障穿刺时的一次性成功;2、标本采集之后需要尽快送检,保障检验结果的质量,如果无法及时送检应当储存在4℃环境中,并且需要保障24小时之内送检,如果超时则应当重新采血;3、强化检验人员对于抗凝剂和血液比例的调配能力,在标本运送过程中需要妥善储存和存放,预防标本遭受污染等问题的发生;4、检验后质量控制。在检验结果出来时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和标准进行对比,假设存在比较突出的偏差则应当再次进行检验,明确具体情况,同时由检验人员做好相关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检验完成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审核,在人存在任何异常时均需要送入到检验科中进行检查,在进一步明确检验结果之后才能保存,以此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采血方式不正确、储存时间不合理是导致检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临床中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录恒,刘燕菲.临床医学检验中影响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有关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0(4):144-145.

[2]张竞文,杨妙琳,程琼.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甲状腺激素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6,31(01):21-23.

[3]赵晖,李虓,张国军.SysmexCA1500血凝仪试剂放置时间对凝血象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13(1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