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当代建筑空间形态的视觉属性研究

余建军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在全球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下,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越来越快。而建筑行业的交流与发展也变得更加密切,各类典型著名建筑空间形态也吸引着人们更注重研究其内在发展因素,而在建筑的各大属性之中最受关注的是视觉方向的属性研究。本文主要是写人们在建筑空间领域中视觉观感的发展,并根据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情况的分析,展示当今空间建筑形态的惊艳视觉效果。

关键词:建筑空间;科技革命;视觉感受

一、建筑空间的多样化发展

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开始寻找栖身之所,从最初的山洞到现如今各种建筑风格的住房,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居住的愿望而出现的建筑物。而在人类思想的不断解放的过程中,“建筑空间”这个特殊名词的内在定义也变得不同。

山洞是自然力量给予的礼物,它让思考能力还未健全的原始人知道了温暖,给了他们探寻世界美妙的机会。一个不透光的顶,就可以遮风挡雨,形成一个三维空间,之后为了追求外形更美观、材料更耐寒、风格形式更多样,越来越多的新式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建筑有了专属定义,比如教堂和寺庙,一个是西方神圣传教之门,一个是中国寄托美好祝愿之地。

二、建筑空间的外在表现——空间视觉的特征

不断拓展的长短高度以及层次的多层充实转换,让建筑空间更有深度和广度,这也更表现了建筑空间的视觉效果的高超。多维度空间的复合化、褶皱和重叠的应用、模拟现实感观这三种空间样态是空间视觉表现的三大要素特征。

先说第一点:多维度空间复合化。建筑从草稿到建成不是仅凭一张想象性的图纸构建出来,它需要在充沛想象力的加持下,借用科技技术建出三维立体图,再用简易材料将三维立体变成迷你建筑模型,给设计者更好的想象实现,也让施工方更明白建筑的真实构造。现实实例就是鄂尔多斯博物馆,它由马岩松主持设计,是个带有极大超现实色彩的抽象体。运用了复合内体的构成关系,把博物馆内部设计成一个“中间一中心,四周皆连线”的空间体,

再来看第二点:褶皱和重叠的应用。空间视觉的表现不仅在几维体上,也表现在空间内部表面的形态。将空间变得不再平滑,也不再是一层薄薄的墙壁,而用褶皱和重叠来改变建筑的外在形象,这种“不伦不类”给他人更多视觉刺激。它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建筑刻板的追求,更满足了对随心所欲、怪诞不经的尝试。很多建筑设计者做到了这样的大胆,比如格雷格•林恩和扎哈•哈迪德。

最后一点是模拟现实感观。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无疑是建筑空间模拟的扬帆助力,数字化、科技化、革新化是当今建筑领域变革的重要特点。把一张张二维图纸变成三维立体模型,这一切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模拟为现实的感观也成为空间视觉一大表现特点。

三、空间视觉发展的根源揭示

每一种新事物的发展以及旧事物的消亡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世界的变更和科技的革新都是受时代大背景所深刻影响的,建筑空间视觉的变化自然也不例外。

促进视觉效果改观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传播媒介的变化,由最初的口头、图纸到后来的用平面图纸、简单手作立体图解释想法概念再到今天用电脑做出三维立体模型图,让人更直观清晰地看出建筑空间的内部结构和亮点之处。传播媒介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传播范围的大小。古老的口口相传是最无效率的传播方式,既得不到完整的传播,也无法做到永久地保存;纸媒虽然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但依旧是只拥有少数人的阅读;而网络媒介不仅从传播速度有很大提升,在传播范围上更是超越了所有之前的传播媒介。所有权威成果只要一经发布,便可以传播到世界上每个角落。这一切是源于网络的时代大背景,源于传播媒介的巨大革新。

第二个因素是:科技发展不止的思潮,从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了无限发展机会开始,世界性的革命便没有停息。科技革命的到来是把世界的全球性发展推向了高潮,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值。科技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式成果,为促进全球融合、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工具,比如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数字化技术手段,把这个单元模型转化为多元模型的过程变得更简单、智能,紧跟了世界更迭的潮流,为建筑学自身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

总结:

视听说是人类的三大感官,视觉的冲突是最能给人以直观、深刻印象的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之下,建筑空间表现中的许多不同更是紧紧追随大时代脚步的体现,是建筑领域的一大特点。没有会经久不变的礁石,只有不随波逐流而卷进海底的沙粒,建筑空间的视觉冲击就好比是巨浪,刺激人类的视觉感官,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追求完美的渴望。经济发展依旧是高层建筑垒墙的重要顶梁,建筑空间的复杂和层层叠叠更是推动建筑方向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江彬、重构建筑的自然性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回归与超越[]、时代建筑,2012(4):130-137.

[2]马岩松,早野洋介,党群,鄂尔多斯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09(12):46-51.

[3]靳铭宇,格雷格,林恩几个关键思想理论来源及最近作品介绍[J]。世界建筑,2009(8):106-108.

[4]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李媛,译,城市建筑,2014(19):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