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臧雪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臧雪红

臧雪红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54例护理人员,根据护理人员的职业资历与技能水平等展开了分层级管理。比较分层级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患者、医院与护士的满意情况。结果: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患者与护士的满意情况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管理的质量,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医院护理的质量,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质量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有着较高的接触频率,其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着临床治疗的效果,影响着医院良好形象的树立。国内外学者均积极探索着护理管理模式,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与医护患的满意度,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随之出现。层级管理主要是指在组织管理时,明确工作责任、权力与利益,根据组织程序开展工作,分层级管理模式是指进一步识别管理对象,并发展为不同的层次,同时设计层次管理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实施相应的管理,使管理具有现代化与优质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仅保证了管理的高效性,还实现了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1]。目前,国家开展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了响应此号召,医疗机构体制积极改革,为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我院采用了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与满意情况进行了比较,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消化科、产科与呼吸科等5个主要病区,病床98张,选取我院54名女性护理人员,平均年龄(26±3.4)岁;职称:10例副主任护师,12例主管护师,14例护师,18例基础护士;工龄:4例<1年,18例>1年,且≤5年,24例>5年,且≤10年,8例>10年;学历:20例本科,26例大专,8例中专。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实施前,82例患者,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48±13.5)岁,其中骨科24例,消化科27例,产科9例,呼吸科16例,泌尿外科6例,本科以上27例,大专29例,中专以下26例;实施后,82例患者,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47±11.5)岁,其中骨科17例,消化科25例,产科9例,呼吸科16例,泌尿外科15例,本科以上14例,大专37例,中专以下31例。

1.2方法

1.2.1层级设置

根据分层标准,划分为5级,NO级:毕业<1年的护士,取得了护士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护理部N0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经科室考核合格。N1级:毕业>1年,且<4年的护士及护师,新毕业护士转正考核合格,通过护理部N1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经科室考核合格。N2级:毕业≥4年的护士及护师,通过护理部N2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经科室考核合格。N3级:毕业≥10年的主管护师,通过护理部N3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经科室考核合格。N4级护士:副主任护师或以上职称护士、专科护士,通过护理部N4级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经科室考核合格。

1.2.2层级分工

NO级护士:开展基础护理工作,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观察,根据其病情的特点,实施饮食、插管、切口与口腔等常规护理。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并保证记录的详细性。

N1级护士:监管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知识与治疗的方法等,使患者的知情度进一步提高。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异常,及时汇报与处理。对重症患者的护理,要明确护理的要求、落实医嘱,并协助危重患者的抢救。

N2级护士:在明确整体护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指导、管理与分配护理人员,特别要关注特殊患者的护理工作,通过工作指导,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高效的管理与合理的分配;再者,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紧急事件与特殊情况;最后,监督护理工作,保证各项护理内容的落实,并提出适当的、科学的改进方法。

N3级护士:监督护理工作的质量,通过改善方案的提出,促进护理质量的优化。参与高水平护理工作,对临床困难进行积极的解决,并配合主治医生的工作;定期查房,培训下级护理人员,提高其学习的能力。

N4级护士:副主任护师或以上职称护士、专科护士,展开科研工作。通过护理工作情况的总结,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合理支配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1.2.3层级考核

护理分层级管理体系构建后,根据层级核心能力与护士层级设置,实行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根据工作方案,保证各项内容的落实,培训与考核结果录入在护士个人技术档案资料内。培训方式主要有分项专人培训与分组集体培训两种,培训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体的方法为现场示教、专题讲座与自学等。

1.2.4晋级标准

各层级护理人员,凡达到晋级条件,须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小组综合评议合格后方可晋级;未达晋级条件,在工作中表现突出,通过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小组综合评议达晋级标准可提前晋级;工作表现极差,经考核小组综合评议不合格或发生重大医疗事故者,降级使用。

1.2.5层级权限

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护士的层次和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均保持紧密的联系;绩效工资的确定依据为护士所管患者的数量、工作质量与满意度;分配的依据为工作性质、技术难度、护理质量与风险程度。

1.2.6排班模式

实行三班倒与弹性排班模式,在高峰工作时段、薄弱时间段与夜班等增加护士人员,保证各班人数与技术力量的均衡,以此为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同时也能够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调取2013年1月~5月,2014年1~5月护理质量管理资料,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内容包括整体护理、病室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与护理操作;患者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等;护士满意度内容包括工作量、耐受程度、知识技能与成就感等[2]。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的比较

实施后整体护理、病室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与护理操作等护理工作质量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3.1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就医过程中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医院均十分注重护理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但部分医院的护士管理模式具有传统性与落后性,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护士的生活质量偏低,同时,护理人员的职责缺少明确性与清晰性,面对大量的护理工作、繁多的护理任务与复杂的工作性质,匮乏的人力资源,使护理人员配置缺少合理性与高效性,制约着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欠缺完善的考核与培训体系,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并且难以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服务态度较差,未能全面考虑患者的护理需求,操作技能难以提高,护理质量普遍偏低,使得医患、护患关系日渐紧张[3]。

3.2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护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不合理的护理分工、不明确的工作职责、不均衡的人员配置与单一的排班制度等,需要采取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该模式保证了护理岗位需求与护士技能、资历、经验与职称的吻合,明确了病区护理的责任,细化了护理工作,此后,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了自身的工作内容,利于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满足了临床医生与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促进了护理团队凝聚力的增强,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在护理质量逐渐提高的基础上,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进而医患、护患关系有所缓解[4]。

据资料显示,大部分护士在学历、操作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分层级管理,对护士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促进了护士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而利于其职业规划方向的确定[5]。

3.3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3.3.1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士分层级管理使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情况实现了全面的掌握,不仅符合患者的护理要求,还保证了整体护理的连续性。责任护士对自身工作进行评估与质控,并构建了护理质控模式,即: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上级对下级实现了有效的监督,工作的开展具有了连续性与紧密性,在准确率提升的基础上,防止了医疗纠纷的出现;在分层级管理的作用下,各项措施均得到了全面的落实[6]。

分层管理实现了工作岗位职责和层级管理的有机结合,挖掘了不同层级护士的潜能,在实施后,上级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促进了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对下级护士的协助与监督。责任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与患者保持紧密的联系,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并承担了危重病人抢救、危重病例探讨、护理疑难问题解决与护理工作质量改进等责任,在层层管理、层层质控的基础上,护理的质量与效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7]。

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密切关注与及时沟通,对自身所负责患者的病情、需求均有所了解,进而使自身的护理具有了针对性与预见性,对病情变化实现了及时的发现与有效的处理,进而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整体护理、病室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与护理操作等护理工作质量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2提升了医护患满意度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与关爱患者等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分层级管理工作的落实,使各级护士均明确了自身的工作职责,管床护士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护患间的陌生感有所减少,并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提升了患者住院的舒适度、使其感受到了关怀、温暖与尊重,进而利于护患关系的构建;同时,三班倒与弹性排班制度的实行,使人力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与高效,不仅符合患者的护理需求,还保证了护理的持续性、安全性与系统性,为整体护理工作质量的提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8]。

分层级管理的实行,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在工作细化后,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实现了对自身工作任务的认真、优质完成。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发挥,通过工作带来了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逐渐增加,同时,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9]。

参考文献:

[1]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06):779-782.

[2]唐月玲.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02):144-145+154.

[3]徐旭霞.护理管理中护士分层级管理的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4):68-69.

[4]王红燕.护理层级管理模式在血透中心管理中的应用[N].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4):60-61.

[5]冯健兰,蔡敏,罗玫,等.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08):603-604.

[6]韩小琴,夏敏,丁婧婧,等.急诊护士分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华西医学,2014,(06):1040-1042.

[7]孙雪雁.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163-164.

[8]王艳芳.层级管理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16-17.

[9]金跃玲.实施层级管理对危重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0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