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词教学漫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小学诗词教学漫谈

安凤英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安蔡楼镇中心小学274400

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枝芳香四溢的奇葩,不仅绽放于中华两千年文化的原野之上,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中也展示着独特魅力。学生自小口诵窈窕之章,体会丰富之情,既逐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又提高了审美情趣,打好良好而坚实的人文基础。在国学经典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让课本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发挥极大魔力,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诗词的教学最本色的方法。

一、诗词教学要重视诵读

吟咏之味最为长,诵读,是历经千年考验诗词学习的入门法宝。但是有的教师习惯于一字一词的解释,再用串词成句的方式,把优美的古诗词翻译为枯燥无味的“白话”。课堂上,教师滔滔“讲”声不绝于耳,表面上让学生理解了诗中写了什么,但美感荡然无存,意境无从谈起,诗味更是丧失殆尽。朗朗读书声,才能还原诗词最美丽的地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流露出作者对美好春色的怜惜之情,教师引导着学生体会生活中类似情境:为心爱的玩具摔碎而伤,为喜爱的小动物病伤而叹……融此情于朗读中,抑扬顿挫,声传其情,学生便能体会到诗中的丰富意味。

诗词之美在于意境,生命力在于言而不尽,走进诗词在于学生的悟中读,读中悟。所以,教学中需把精力用在指导体会朗读中。一读,知其大意,二读体味感情,三读领会意境。齐读,明其节奏;自由读,读其意味;范读,也不可忽略,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引导学生,胜于千言万语的讲解。当稚嫩之声或喜或悲、或清新或豪迈充满教室时,诗词教学的特质便得到最准确的展现。

二、诗词教学还要重视整体

一首好诗词犹如一座秀丽的山峰,有曲折小径,有淙淙清流,有葱茏嘉木,有幽香芳草。美,在于和谐的整体里。若只看一水或一木,便少了层次,少了大手笔。分解诗词,重视一句一字而忽略整体,往往使学生心无全貌,理解自然会出现偏差。“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景清雅,但不与其他三句融为一体,诗的气势、诗人的胸怀便难以准确领悟。因此,诗的精讲既要放开,更要聚拢,让每句(哪怕是经典名句)都要植根于整体之中。

三、小学诗歌教学也不可忽略作者或写作背景

任何诗歌都具有极强烈的情境化特色,都是人丰富情感的载体。以情见长的作品,更是与作者的经历、品性息息相关。如果教学中就诗论诗,忽略了文本背后活生生的诗人音容笑貌,应是一个误区。同样是送别,王维、李白和高适情绪各异。学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不了解李白是贬谪夜郎途中遇赦而返所做,又怎能体味到“轻”字背后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意与轻松?讲解诗词之前(或讲解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逐步了解作者的经历、风格及创造背景,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他们应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有基本的认识。这些闲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对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诗词教学,也不可忽略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词表达中擅长意思的跳跃,形成言简意丰的特色。再加上诗人心纵千古、情入八荒的情怀,往往会达到一诗一世界的境界。让意境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再现,便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学习时,让学生紧扣诗句想象画面:三两枝灼灼桃花,一丛丛青翠的竹,清澈江水上几只悠闲的鸭,满地蒌蒿,破土欲出的芦芽。当然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认为可以进入此境的事物。在创造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便是一副更加丰满的诗意。教《回乡偶书》一诗,可以让学生编写故事,补充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也可以编写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把诗中情节在舞台上演绎一把。这样想象式的学习,定会给学生插上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拥有了想象力,才能走进诗词的神奇世界;培养想象力,诗词教学才会登上新的台阶。

“读好诗若饮甘霖,品妙词似坐春风”,带学生走入诗词之精神乐园,陶冶其情操,丰富其内心,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以探求“通幽”的方式便很有价值。唯愿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悠久的文化依然能够为学生带来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