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莫国君

盛博地(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伴随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对于居住区域公共空间环境提出全新的标准,而如何增强景观设计水平改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妥善处理人与景观间关系满足居民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要求,是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为切入点分析其设计原则,就提出具体的设计要点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居住区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于居住区域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主动迎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求,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工作重心逐步向分析设计原则及提出具体设计要点转变[1]。同时,居住区域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兼顾复杂性及专业性的工作过程,具有涉及范围广泛及设计难度大等鲜明特点,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等。除满足居民对于环境景观要求外,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改善总体环境质量拉近居民与居民间距离促进其沟通交流,有助于树立保护自然意识。鉴于此,本文针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而以人为本原则侧重于增强环境景观的舒适性。从目前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水平来看,尤其前些年,一部分居住区以景观为主侧重于突出其观赏作用,例如:西式柱廊、喷水池及雕塑等,普遍存在占据公共绿地面积过大或压缩实际绿地面积等问题[2]。由此可见,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以可参与性为首要原则,尽可能采用多层次种植的组团式自然种植方式,有意留出可让居民进入、参与以及使用的自然空间,尽量多地营造自然绿化空间,让人们生活在自然宜人的环境里,人与自然交流对话;大面积种植耐践踏的草种,实现草地随意坐躺拉近与自然亲近距离,并且于绿地设计中多构建多功能复合型的多层空间,增强空间层次,注重视线内中下层植物的配置,发挥植物对空间围合与划分的作用,促使种植疏密程度及种植形式间差异性产生不同的围合感。

1.2因地制宜原则

设计单位应严格控制绿地面积及绿地中硬铺空间尺度,尤其是硬铺空间尺度不得过大,避免影响环境舒适性,并且大多数居民倾向于贴近宅前或居住区自带园区,环境景观设计以组团为中心创造出亲切舒适的社区景观空间[3]。同时,环境景观设计以体现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为主要目标,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兼顾地域特征及时代特点的公共空间环境,切忌盲目嫁接移植各种人文景观,例如: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凸显滨海城市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凸显南国风情、苏州小桥流水凸显江南水乡特点等。此外,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小区内地形地貌条件,创造出极具个性及创意的景观空间。

2.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要点

2.1绿地设计

作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绿地设计不再停留于单一植树种草“披上绿草不见黄土”的阶段,必须以满足居民视觉感官要求为前提条件,不断改善居住区环境条件贴近人的需求,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知识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4]。同时,居住区内绿地系统以点、线及面相结合方式为主要体现,而点泛指居住区内住宅间绿地;线泛指居住区内道路绿地,具有串联居住区绿地的重要作用;面泛指居住区中心绿地、小区中心绿地及组团绿地。由此可见,绿地系统属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止是人与自然间无障碍沟通交流的景观空间,更是生态可持续性景观的创造前提。

2.2道路场地设计

作为居住区系统总体构成框架,道路场地不止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更是支撑系统正常运转的有力条件,是提供小区居民日常行走、锻炼身体及沟通交流的场所。道路系统由步行系统及车行系统组成,而针对道路较宽的居住区可通过设置绿荫小品等方法增加景观层次柔和道路界面,于道路最宽处衍生出小型广场便于居民间情感交流,于道路最窄处实行变化铺装便于日常通行。同时,按铺装材料,居住区道路场地可分为仿石材铺装路、石材铺装路、沥青路及混凝土路等,客观上要求设计人员纳入绿化种植、铺装材料、道路宽窄、道路竖曲线及道路平曲线等指标制定出最为适宜的设计方案。

2.3水景设计

作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中最具生气的元素之一,水景具有穿透力强及活跃性强等鲜明特点,可分为游泳池、荷塘、小桥流水、瀑布、喷泉及湖泊等形式,是居住区最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并且人工或天然的地形地貌受水的作用有助于打造舒适宜人的空间景观,满足小区居民亲水情感。由此可见,居住区中水景不止是物质景观,更属于人文景观范畴,客观要求设计人员灵活运用动水及静水等水景营造方法,以达到获取动静相宜,调节环境小气候的目标。其中,动态水景营造适用于室外环境,主要通过河道形态及宽窄控制水流速度制造出静水、缓流及急流等形态,获取自然与人工交融、错落有致及动静结合的水景景观。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作为全新专业设计领域,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与建筑、照明、给排水、园艺等专业应紧密结合。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合理规划居住区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公共空间功能可享性、可达性及可视性的作用,将公共空间与小区入口紧密相连,促使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更好的融入于城市景观,成为营造居住区归属感的有力手段。除满足居民休息环境设计要求外,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必须全面体现实用性及观赏性,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例如:全领型儿童活动场地、休闲场所、健身场所、治安保卫及家政服务等。

参考文献

[1]付佳佳,王列.公共空间景观产品现状特点及创新策略研究——以南昌市现代居住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11):152-153.

[2]殷海平.居住区的空间环境景观设计探讨[J].广东蚕业,2017,51(11):86.

[3]屈海燕,吴琼.归属感下的慢生活适老性景观模式——铁岭市全生活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16,34(09):127-130.

[4]孙佳媚,王一平,张巍,周术.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科技通报,2014,30(01):76-81.